近期针对海外留学生的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
诈骗手段不断升级
一起来看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最新公布的典型案例
帮助您和家人远离诈骗陷阱
01
冒充运营商客服诈骗
在英国留学的孙某接到自称手机卡运营商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孙某名下的手机号码向多位用户发送了诈骗短信,因涉诈号码注册地为上海,如需证明不是孙某本人行为,需向上海市公安局申请调查。随后,对方将电话转接至“上海市公安局”的“李警官”。“李警官”称孙某还涉嫌跨国非法洗钱犯罪,且属于“国家二级保密案件”,需要签订“保密协议”。“李警官”告知孙某可以向“检察官”申请“优先调查”,同时必须缴纳保释金,否则可能会被引渡回国。孙某担心影响学业,于是根据“检察官”的指引,将50万元转到对方指定的资金账户。转账后,孙某再也没有收到对方的消息,遂发觉被骗。
诈
骗
特
点
冒充官方机构来电显示
编造“国家二级保密案件”等恐吓性说辞
要求保持“单线联系”
02
虚拟绑架诈骗
留学的李某接到了自称“广州警方”的电话,称其涉嫌参与跨国洗钱活动,将被遣返回国接受调查。对方要求李某登录一个所谓的“公安部”网站自行查询,李某输入案件查询编号后,发现上面竟然有自己的“通缉令”。随后,对方又称怀疑李某自导自演了一场“绑架案”以逃避调查,要求她拍摄视频以自证清白。根据诈骗分子的要求,李某自行拍摄了被绑架的求救视频提供给“警方”进行声纹比对,并提供了自己的微信账号及密码。诈骗分子称李某牵涉“保密案件”,不允许与外界联系透露案情,否则将立即被抓捕回国。同时,诈骗分子使用李某的微信号联系其父母,利用其拍摄的视频假称李某被绑架,索要赎金500万元。
诈
骗
特
点
伪造“通缉令”网站
心理操控制造恐惧
切断受害者与外界的联系
02
换汇诈骗
英国留学生张某因日常开销需要,打算用人民币兑换一些英镑,正巧微信群内有人使用英镑兑换人民币,且汇率很有吸引力,于是与其联系,双方确定了换汇金额。随后,对方给张某发来一张向其银行账户汇入1万英镑的交易截图,并催促张某尽快转账,张某见状便将相应人民币通过微信转账支付给对方。但张某却迟迟没有收到英镑,再联系该人时发现已被对方拉黑,这才发觉被骗。
诈
骗
特
点
利用留学生换汇需求
伪造银行交易凭证
多在华人社群作案
02
冒充学校诈骗
英国留学生张某接到自称学校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学校要求国际留学生交纳保证金,并通过邮件向张某发送伪造的学校通知,要求张某通过信件所附链接填写个人信息。张某按诈骗分子要求如实填写了信息,随后自己名下银行卡产生异常转账,并联系不上对方,才发觉被骗。
诈
骗
特
点
伪造学校官方邮件
制作高仿学校网站
专挑开学季作案
02
冒充警官诈骗
在英国留学的王某接到“广州市公安局”的“郑警官”来电,“郑警官”称王某名下手机卡向多位用户发送了不实短信,并牵涉一起“国家二级保密案件”,要求王某下载SKYPE视频通话软件,对王某开展全天24小时的监管。“郑警官”告知王某将被引渡回国,如果不想因此影响学业,必须缴纳足额的保证金才能予以取保候审。王某于是根据“郑警官”要求将100万元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转账后,在“郑警官”的要求下,王某用自己名下银行卡帮助代收他人的保证金,被诈骗分子利用成为“工具人”。
诈
骗
特
点
使用专业通讯软件
全天候心理施压
让受害者协助犯罪
防骗指南
牢记“三不”原则
不轻信陌生来电
不点击可疑链接
不向陌生人转账
关键识别技巧
真警察不会电话办案
真学校不会索要保证金
真换汇不会要求先付款
紧急应对措施
立即挂断可疑电话
保存所有证据截图
第一时间报警:110/96110
外交部全球领保热线:+86-10-12308
原标题:《海外留学生及家长必看!国务院侨办通报最新5起诈骗案例!》
阅读原文
来源:江门司法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