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马云和李连杰2011年的太极豪赌,现如今怎么样了?

何必人间重逢 · 2025-3-20 09:03:58
当太极遇上资本:李连杰与马云十年文化实验的浮沉启示录


2011年春天的杭州西溪湿地,李连杰与马云并肩而立,宣布成立“太极禅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彼时的李连杰刚经历印尼海啸的生死考验,正从影坛淡出投身公益;而马云则带着阿里巴巴初露锋芒,将太极的“阴阳之道”奉为商业圭臬。两人以“太极兄弟”之名许下宏愿:“让太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符号,让中国武术站上奥运舞台。”这场横跨文化、商业与理想的跨界实验,却在十年后以二人悄然退出公司、淘宝店铺销量归零的结局收场。


从壹基金到太极禅:理想主义的萌芽
2007年北京的一场企业家论坛上,李连杰用五分钟演讲勾勒出推广太极的蓝图,台下西装革履的马云忽然起身鼓掌——这位自称“风清扬”的互联网狂人,在太极推手中悟出了阿里的管理哲学:“商业竞争如同推手,要感知对手力量而非硬碰硬。”这场相遇埋下了合作的伏笔。三年后,马云在海南与李连杰彻夜长谈,提出要用“淘宝模式”重构太极生态:线上教学覆盖全球,线下培训锁定精英,影视IP引爆大众市场。


李连杰起初犹豫不决。这位以《少林寺》点燃武术热的功夫皇帝,曾亲历90年代“武术入奥”提案被国际奥委会驳回的挫败。“西方人总把太极等同于公园老人的晨练操。”他在2013年的发布会上感慨,“但太极禅要传递的是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是蕴含东方智慧的哲学体系。”马云则展现出商人的果决:三年内不许盈利、五年内控制亏损、绝不涉足地产,以“公益心态做商业”。他们效仿日韩经验——柔道通过企业赞助成为奥运项目,跆拳道借流行文化风靡世界——试图用资本力量加速太极的现代化转型。


功守道:一场价值百亿的武侠梦
2017年双十一晚会的镁光灯下,马云主演的22分钟微电影《功守道》引发轰动。这位身高不足1米7的商界大佬,在镜头前接连“击败”李连杰、吴京、托尼·贾等11位顶尖武星。影片拍摄成本高达2.8亿元,所有演员零片酬出演,李连杰更亲自担任制片人。“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封给奥运的请柬。”他在央视采访中解释。同期推出的“功守道”擂台赛登陆CCTV5,将太极推手改良为对抗性竞技,试图复制跆拳道的标准化路径。


资本与名人的双重加持,却未能让这场文化突围如愿破圈。定价27000元的太极禅精英游学课程,被诟病为“富豪俱乐部”;淘宝店铺里599元的瑜伽垫、999元的普洱茶长期滞销,网友戏称“马师傅的功夫只收割中产钱包”。更深的矛盾在于文化表达的割裂:年轻人在B站用特效解构太极招式,抖音博主将推手改编成情侣游戏,而太极禅仍执着于“禅意生活”的高端叙事。正如一位参与过阿里太极培训的“90后”员工所言:“工间操练八式太极确实让我心静,但下班后我还是更愿意刷《叶问》”。


退场与遗产:当商业逻辑撞上文化基因
2022年4月,李连杰与马云相继退出太极禅公司的消息登上热搜。这家注册资本超5000万的企业,最终未能兑现“三年不盈利”的承诺,反而因过度依赖名人光环陷入僵局。回头看这场实验的得失,恰似太极阴阳的辩证:


马云曾将阿里成功归因于太极的“虚实相生”,却在文化推广中陷入“既要又要”的困境——既要保留太极的哲学深度,又要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既要快速商业化,又要维持文化纯粹性。而李连杰从影坛到商界的转身,则映射着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当《少林寺》的刀光剑影化作短视频平台的15秒挑战,当“以柔克刚”的智慧被简化为职场情商课,太极在破圈与失焦之间摇摆不定。


但这场未竟的事业并非全无价值。至少,它揭示了文化传承的深层规律:跆拳道用36年跻身奥运,柔道花费18年完成国际化,而太极禅试图用十年跑完这场马拉松。如今在陈家沟,功守道赛事仍在继续,年轻武者们用VR技术模拟推手对战;在杭州西溪,太极禅院转型为文创空间,游客可体验AI太极教学。或许正如李连杰所说:“我们种下的种子,会在另一个季节发芽。”


历史的戏剧性在于,2024年巴黎奥运会新增霹雳舞项目时,国际武联再次提交的武术入奥申请依然未获通过。但TikTok上TaichiChallenge 标签下的2.3亿次播放,似乎暗示着另一种可能:当太极脱下道袍走进Z世代的日常生活,文化的生命力或许不在于登上多高的庙堂,而在于融入多广的江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所述内容基于公开报道及商业案例分析,旨在探讨文化传播与商业实践的互动关系。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