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 | 北京讯
在中国喜剧界,“赵本山”三个字早已超越普通艺人的范畴,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从1990年首登春晚凭借《相亲》一炮而红,到2024年以64岁高龄宣布“不再参与商业演出”,这位被誉为“东方卓别林”的艺术家,用半生时间书写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现代化传奇,也在争议与掌声中完成了从草根艺人到资本巨头的蜕变。
一、寒夜里的“破冰者”
1957年生于辽宁铁岭的赵本山,童年家境贫寒,放过牛、修过车、卖过艺。1982年,他带着二人转班子闯荡沈阳,却因“土得掉渣”的表演风格屡屡碰壁。“那时候没人敢在剧场里演二人转,观众觉得我们是下九流。”他在自传《我就是个农民》中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1990年央视春晚导演组的偶然造访。没有华服美饰的赵本山,用一句“改革春风吹绿二人转”和即兴创作的《相亲》,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穿着破皮鞋跳天鹅湖”的东北汉子。此后连续24年春晚登台,他亲手打造了《卖拐》《不差钱》等经典小品,开创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黄金时代。
二、商业版图的野蛮生长
2003年,赵本山注册成立本山传媒,开启多元化经营之路:
· 影视帝国:投资拍摄《乡村爱情》系列剧,打造国内最长情景喜剧IP;
· 餐饮连锁:开设“刘老根大舞台”全国分店,高峰期年营收超10亿元;
· 文旅产业:斥资10亿打造沈阳“本山影视基地”,后被证实存在土地违规问题;
· 其他领域:涉足煤炭、酒店、航空运输,被媒体称为“中国娱乐界首富”。
然而,2014年的一纸调查令让帝国陷入危机。尽管最终未被定罪,但“涉嫌经济犯罪”的传闻仍对其商业版图造成重创。本山传媒逐渐从公众视野隐退,旗下产业进入股权重组阶段。
三、争议漩涡中的文化守夜人
赵本山的艺术生涯始终伴随着两极评价:
· 艺术成就:中国喜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评价其为“把二人转推向主流舞台的第一人”;
· 文化批判:学者批评其作品过度依赖“农民土味”标签,缺乏现实深度;
· 社会争议:早年春晚小品因植入广告、低俗台词频遭诟病;
· 法律风波:2018年女儿赵一涵直播卖货被指虚假宣传,引发消费者集体投诉。
面对质疑,赵本山在2023年接受采访时淡然回应:“艺术家哪能不挨骂?关键是把戏演好。”他坚持认为,二人转的“原生态魅力”才是艺术生命力的根基。
四、退隐后的文化突围
2024年初,赵本山宣布“不再参与任何商业活动”,却在黑龙江肇东市低调复出举办二人转专场。舞台上,他依旧穿着那件标志性的花布衫,带着徒弟们表演《双管双簧》。台下观众高喊“赵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场面一度泪洒全场。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二人转登上大雅之堂。”他在采访中透露,正筹备拍摄纪录片《二人转三百年》,试图为这一濒危非遗艺术寻找传承密码。与此同时,其弟子小沈阳、宋小宝等已在全国各地开设“本山课堂”,延续着师父的艺术血脉。
五、时代镜像中的文化符号
从“国民笑匠”到“争议漩涡中心”,赵本山的命运恰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微缩画卷。他的成功源于精准把握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乡土情怀的集体渴望,而争议则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
《南方周末》曾如此评价:“赵本山不是完美的文化英雄,但他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出了民间艺术通向现代社会的崎岖之路。”正如他在自传结尾所写:“我不是神,只是个努力活着的人。能让二人转活着,比什么都值。”
结语
深夜的沈阳中街,赵本山照例会去“老边饺子馆”吃碗饺子。店员们依然记得那位戴着破皮帽的大爷,每次都会给服务员多塞两块钱:“这是当年师傅教我的规矩。”在这个短视频取代小品的年代,赵本山的传奇或许正在褪色,但他留给中国喜剧艺术的“草根基因”,仍在继续生长。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