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工作室辟谣
文\徐语杨
2月20日,“胡歌患肺癌住院”的谣言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工作室紧急辟谣:假!
近年来,明星癌症、去世等谣言时不时就会突然收割一波流量,带来数据狂欢。人人都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艺人明星个人名誉受到侵害之外,此类谣言也正在对社会信任和公众集体情感带来巨大危机。
胡歌为何被传“肺癌”?或与他在此前的采访中提到的“人生倒计时”以及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伴女儿”等说辞有关。传播者将此类片段化信息简单处理,投入网络,立刻引起连锁反应,三人成虎,谣言顷刻甚嚣尘上。
胡歌本是形象正面的青年艺人,去年《繁花》中“宝总”一角的成功演绎让他的演艺事业更进一步。多年前,胡歌曾遇车祸,陷入了长久的停工,但他在逆境中又再次崛起。在“谣言”的传播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表达对“胡歌肺癌”的惋惜:“以前就车祸过”“太不容易了”“命运太曲折了”……
将死亡和生病作为“流量密码”,癌症谣言消费的是最朴素的人类情感。类似的谣言为何总能吸引眼球,带来巨大的流量收益?生老病死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话题,也是大家的情绪“开关”。人类共情的纽带,却被转化为制造恐慌的催化剂。这种将人性软肋进行流量“包装”的策略,着实令人寒心。
再辅以艺人明星的头衔,“癌症”“死亡”“青年艺人”多重标签叠加,让话题飞速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春节徐熙媛突然病逝的消息,也为此类“年轻”“明星”“重症”的话题提供了土壤。
碎片化的信息带来颠倒黑白的力量,仅“围观”转发的行为不可取。面对只言片语断章取义,人们往往只需要动动手指,稍加搜索,就能辨明是非。例如就在前几日,胡歌还刚出席了电影《花样年华》重映的现场,看上去精神焕发,难见“消瘦”之说。网友们纷纷感慨:幸好胡歌这几天还出现在了公众视野,不然更难说清。这不禁让人思考:那些已不常在镜头前出现的明星,辟谣成本更高。
尽管胡歌工作室已经连夜辟谣,但依然无法阻止“肺癌”一说的快速传播。造谣成本低廉,但流量收益却可能呈指数级增长。在此类“造谣”和“辟谣”的博弈期间,也同时在滋生谣言的持续性伤害。基于此,各大网络平台是否应该推出更严谨有效的算法机制,让类似消息传出时,有“冷静”的空间,让“真相”有更便利的辟谣途径,这些还需社会共同探讨深思。
流量明码标价,但生命无价。面对死亡和生命健康的消息,多一份谨慎和尊重。我们希望身体健康安宁,也希望网络的正常秩序不要“患癌”。
(图据网络截图)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