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赵本山的一生

茶韵清欢 · 10 小时前
##请用一句话评价赵本山#​赵本山:从田间地头到商业帝国的“喜剧教父”,争议与传奇交织的一生


一、从孤儿到“小品之王”:黑土地滋养的喜剧基因
1957年生于辽宁铁岭的赵本山,6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靠着盲人二叔的唢呐与三弦技艺,在饥寒交迫中练就一身绝活。1982年,他在拉场戏《摔三弦》中以“盲人”形象一鸣惊人,被伯乐李忠堂发掘,从此踏入喜剧之门。1990年春晚小品《相亲》让他一夜成名,此后21次登上春晚舞台,连续13年蝉联小品类一等奖,塑造了“黑土”“大忽悠”等经典角色,成为国民记忆中的“东方卓别林”。


他的作品扎根乡土,《昨天今天明天》以农民视角解构时代变迁,《卖拐》系列用荒诞讽刺人性弱点,台词如“要啥自行车”“改革春风吹满地”至今仍是互联网热梗。这种将东北民间智慧与时代痛点结合的艺术表达,让“俗”升华为雅,甚至被《网民日报》评价为“中国几十年只有一个赵本山”。


---


## 二、春晚背后的商业帝国:从艺人到“喜剧CEO”
赵本山的野心远超舞台。2003年成立本山传媒,以“快乐生产,生产快乐”为口号,打造出涵盖剧场、影视、教育、旅游的产业链:
- 刘老根大舞台:将二人转从田间搬进城市剧场,年营收超2亿,一票难求;
- 影视造星:《乡村爱情》系列播出12季,捧红王小利(刘能)、唐鉴军(谢广坤)等徒弟,形成“赵家班”IP;
- 资本布局:涉足煤炭、地产、教育,甚至通过春晚台词“较大城市铁岭”带动家乡旅游业,成为地方文化符号。


他深谙“老带新”的造星逻辑:2009年借《不差钱》让小沈阳一夜爆红,却刻意压制其发展以平衡团队利益,转而力捧宋小宝、杨树林等徒弟,构建可持续的“喜剧流水线”。这种“农民式狡黠”的商业嗅觉,被媒体称为“演艺圈第一CEO”。


---


#赵本山争议三、争议漩涡:利益分配与师徒关系的撕裂
赵本山的商业王国始终伴随争议。早年与范伟商演分账42万仅给7000元,导致“铁三角”解体;高秀敏去世后,范伟直言“合作像打工”。近年来徒弟集体“反噬”更显尖锐:
- 利益分配不均:王小利妻子爆料演员月薪仅2万,葛珊珊称还房贷后所剩无几;
- 师徒矛盾激化:娇娇控诉被“剥削”,小沈阳因接私活遭雪藏,折射传统师徒制与现代公司化的冲突;
- 文化争议:二人转被批“低俗”,冯小刚调侃其“黑社会奇葩”,赵本山却以一巴掌回应,彰显江湖地位。


面对危机,赵本山曾对郭德纲坦言:“徒弟出走是常态”,但其“钱袋紧握”的作风与德云社“六四分账”形成对比,暴露农民企业家与现代管理的割裂。


---
四、时代的转身:从“神坛跌落”到文化遗产
2020年后,赵本山淡出公众视野,本山传媒因疫情陷入困局,徒弟们转战直播“消费师父”博流量。但不可否认,他将濒临消亡的二人转改良为“绿色艺术”,推动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借《刘老根》等剧完成东北文化输出。


63岁的他,面容憔悴却仍在幕后操盘,争议与功绩交织成一部中国式喜剧进化史。正如他所说:“艺术要像饺子,常吃但馅儿得换”——从田间炕头到资本江湖,赵本山用半生诠释了草根逆袭的极致,也留下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深刻命题。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