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显微故事
每年的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但也许国际不打小孩日最痛的悖论是父母挥向孩子的巴掌,往往先打碎了自己的理智。
作为一名国际教育规划师,也是一位2岁女孩的妈妈,我特别关注身边父母是如何育儿的。
每次在餐厅吃饭,我最常看到、却也感到最无奈的一幕是:孩子坐不住,妈妈便掏出手机或平板,让他们看动画或玩游戏。用手机当“电子保姆”——孩子闹腾时递上,失控时砸掉。
我所在的亲子社群里,经常有人讨论“孩子到底该不该接触电子产品”。很多妈妈对游戏避之唯恐不及——而我,曾经也是其中一员。
是的,我曾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坚信游戏是“洪水猛兽”。关于孩子偷偷充值、网络成瘾、学习退步、注意力涣散甚至心理崩溃的新闻,实在太多了。
所以,如今父母对游戏的抵触,其实源于一种无力感——一边担心孩子沉迷,一边又很难拒绝孩子的请求,常常在“压制”与“妥协”之间焦虑不安。
网络上,父亲因孩子玩游戏充值,拉着孩子在镜头下自扇耳光。
然而评论区的观众们却似乎并不同情,网友们表示:明明手机解锁需要密码、注册游戏需要实名、进行充值也需要支付密码,为什么孩子可以顺利越过重重关卡,最终导致悲剧产生呢?
正因为如此,今年的“国际不打小孩日”我才格外地想谈一谈这个话题。当我们因为孩子玩游戏失控、甚至动手时,其实是在用打骂掩盖自己的焦虑与无助。
而或许,有些父母走出困局的方式,并不是一味封锁、斥责,而是选择了“靠近”与“理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玩游戏的背后,以及如何让孩子“大大方方”的玩游戏。
虽然我家是个女儿,而从数据来看,女孩相较于男孩在游戏上沉迷的概率略低一些,但她们更容易沉浸在社交网络的氛围之中。
其实,不论是游戏还是社交网络,背后的机制往往是相似的:即时反馈、多巴胺刺激、社交奖赏。这些机制,对大脑还在发育的孩子来说,极具吸引力,甚至可以说是“无法抗拒”。
所以,我也曾对这个被屏幕包围的时代感到焦虑,感到无力。但每当这种焦虑袭来,我会找个安静的角落,静静地坐一会,问自己:“我到底在害怕什么?”或者更具体地说:“我的恐惧,究竟来源于哪里?”
几次这样的自我对话之后,我渐渐有了答案。
我的恐惧,并不是对游戏本身的排斥,而是源于对孩子心理发展阶段的深深不信任——我担心他们缺乏辨别能力,会接触到不符合年龄、价值观混乱的信息;我担心游戏设计得太好玩,以至于现实生活失去了吸引力,而孩子一旦陷入其中,可能就很难回头。
毕竟,它太懂人类心理,也太容易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出口。而小小的孩子,还不具备设限的能力。
而更深一层,我的恐惧感也来自于现实中的太多负面案例。
作为教育从业者,我接触过的,并不只是新闻里那些孩子,而是真实地面对过许多沉迷游戏、难以自拔的青少年。
比如有个13岁的学生,原本成绩不错,后来沉迷一款射击手游,逐渐昼夜颠倒、厌学情绪加剧,到后来甚至发展出攻击性行为。
家长无奈地来找我,希望通过教育方式“挽救孩子”,但其实早已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期。
让我印象更深的,是另一个家庭条件优渥的男孩。他的父母平时忙于事业,从小就疏于陪伴,等到孩子上学以后,意识到要“补偿”时,孩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和习惯,与父母的关系并不亲密。
当他们发现孩子成绩下滑时,便立刻把问题归结为“游戏太多”,于是直接没收了游戏机,还换了只能打电话的老人机,彻底断绝一切“游戏可能”。
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开始向亲戚朋友哭穷讨零花钱,偷偷买了新手机,甚至盗用父母身份证注册账号。事情败露后,父亲暴怒之下打了他一顿,之后又陷入深深的愧疚,用各种方式讨好。
父母始终在“压制控制”与“愧疚补偿”之间摇摆,却从未真正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沟通,了解他到底需要什么。
这样的故事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口中的“沉迷游戏的孩子”,其实很多不是输给了游戏,而是输给了失控的情绪、断裂的关系、以及缺席的亲子链接。
游戏并非“恶魔”。
真正让我们焦虑的,是它所揭示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本该有、却从未好好建立起来的心理界限、亲子共识与自我调节能力。
借着“国际不打小孩日”的契机,或许我们更该反思父母应如何面对现代亲子难题。
尤其是在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时,是否能够选择“理解”而非责骂,选择“陪伴”而非控制?
很多年前,我曾带过的一名姓张的学生,前不久他的爸爸来找我报喜:孩子刚刚在波士顿一所知名高校读完博士,现在留在美国做理疗师,进入了当地最大的康复治疗机构,事业稳定,收入可观。
我当然为他高兴,但也更好奇:那个曾经一度“迷失方向”的孩子,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于是,我请这位父亲讲了讲孩子的成长过程。
他说,其实儿子在初中时也经历过非常迷茫的阶段——学习压力很大,成绩下滑得厉害,整天窝在房间里打游戏。
很多人劝他“管一管”、“收一收”,但这位爸爸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他没有立刻去指责或限制,而是走进了孩子的世界。
“我开始陪他打游戏。”爸爸说:“我知道他不是为了贪玩,而是逃避压力。我不想第一时间去管控他,而是想试着理解他。”
通过一起打游戏,父子之间的沟通渠道慢慢打开了。他发现,孩子的压力并不是因为“懒”或“不努力”,而是源于课程难度过高、对传统体制下的学习方式感到不适。于是他们一起研究课程体系,最终决定转读更适合他的国际课程。
而这个选择,也让孩子的人生逐渐找到了方向。
孩子一直身体较弱,爸爸便鼓励他去健身,刚开始他只是出于兴趣,后来却发现自己对运动康复、人体结构和康复治疗领域格外着迷。
于是,大学时期他毅然转向物理治疗方向,最终一路读到博士。
“我没想到他能走得这么远。”爸爸说,“但我始终相信,孩子是会长大的,只要我们给他支持和理解。”
图 | 我与张同学于2017年在他高中毕业典礼上的合照
听完张爸爸的故事,我更加相信——孩子并不是因为懒惰才沉迷,也不是因为叛逆才迷失方向。
每一个“看起来问题多多”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份未被理解的情绪,一种未被看见的力量。
最近,我又见证了类似的故事,“理解与支持”是真的可以点燃孩子的改变。
王女士的故事让我想起许多中国式家庭的困局。
她的儿子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却在升入高中后突然封闭自我:厌学、晚归、拒绝沟通,手机成了焊在手上的“第二层皮肤”。
“我以为切断网络就能拯救他。”王女士便开始严格限制儿子的手机使用,每天盯着他的作业,晚上反复检查,孩子一反抗,就是大吵一架,动辄冷战一整周。
“我真的很爱他,才会这么严格要求他。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现在像仇人一样。”王女士无助地说。
转机出现在一通电话里。朋友推荐她尝试拨打腾讯客服未成年人保护营地的热线,接线的老师是一位有多年家庭教育辅导经验的心理咨询师。
听完王女士的倾诉,温和地告诉她:“你很用心,只是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压力和指责。”
在老师的建议下,王女士尝试了一些调整:
暂时不谈成绩,不逼问,不控制手机,先用“关心情绪”的方式重新建立联系。
每天留半小时,只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篮球、动漫,不谈学习。
正式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过去太焦虑,没有好好倾听他的感受。
刚开始,王女士觉得非常别扭,“感觉放下控制好像自己输了。”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周后,孩子第一次主动和她分享了学校里的趣事;两周后,母子俩能在晚饭后边吃边聊天;一个月后,王女士发现,孩子开始自觉安排作业,甚至自己提出想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表。
原来那些“叛逆行为”,都是被焦虑掩埋的求救信号。而幸好王女士学会笨拙地练习“非暴力沟通”。
“以前,我把“成绩好”当成了唯一标准,却忘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王女士说,“感谢未保营地的老师们,没有他们,我可能永远都意识不到,爱不是控制,是理解和陪伴。”
现在,王女士和儿子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亲密。她也通过⌈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小程序持续学习课程,学习如何用尊重和信任,真正地陪伴孩子成长。
最触动我的是,类似的案例腾讯客服未保营地的“客服们”处理了一件又一件,面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腾讯客服未保营地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
从最开始为家长提供未成年人网络管控咨询及服务,到现在进一步提供家庭教育辅导,是腾讯客服未保团队的一次自我革命。
因为他们意识到沉溺于游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家庭问题,以及一些未成年人和家长们的无助。
或许真正的防沉迷,是教会孩子把虚拟世界的勇气,兑换成现实生活的光亮。
这一切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教育工作经历。曾经有很多家长,甚至我自己,都深陷于“孩子玩游戏=坏”的固定思维中。
然而,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不是那一台手机、那一款游戏,而是孩子内心是否有安全感,是否能在一个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中自由探索自我。
亲子关系和教育环境,才是帮助孩子理解并掌握自控力的根本。而游戏、电子产品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元素,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和陪伴,而不是一味的压制和禁止。
所以,借着“国际不打小孩日”的契机,我想再次强调——教育从来不是单纯的指责与控制,而是一个不断沟通、理解与陪伴的过程。
我们作为父母,应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只关注结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陪伴与理解,而非单纯的规训与批评。
最后,很多家长可能觉得求助无门,想找心理咨询师,但担心孩子反抗、也担心费用高昂。
为什么今天会提到腾讯客服未成年人保护营地,正是因为,营地是全国范围内接触家长最多的地方,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他们看到了家长和孩子需求后背的真实声音,能更好的帮助家庭搭建沟通桥梁。
最重要的是,营地为家长提供免费的家庭教育辅导,这降低了家长寻求第三方帮助的门槛。
不打小孩日,祝每个家长都不再需要打小孩,祝小孩们再也不挨打!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均采用化名;首图、封面均由AI生成)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