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俄乌冲突中的电子战博弈:技术优势、反制策略与未来挑战

中华网军事 · 昨天 12:51
作者:陈余骑、何俊杰、张延、张悬
一、俄罗斯电子战系统的技术优势及其对北约高精度武器的压制
自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以来,俄罗斯的电子战能力被视为其战场优势的核心支柱之一。根据俄媒披露的信息,俄军通过系统性干扰与欺骗技术,成功压制了北约援助乌克兰的多款高精度武器,展现出电子战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俄军电子战体系的核心装备之一是“克拉苏哈-4”(Krasukha-4)机动式电子对抗系统。该系统专为压制预警机、无人机和卫星导航信号设计,其技术原理基于“噪声压制”与“信号欺骗”的双模干扰。在2023年扎波罗热方向的战役中,克拉苏哈-4通过发射高频段干扰波(覆盖C至Ku频段),成功瘫痪了乌军TB2“旗手”无人机的控制链路。TB2原本依赖卫星导航和实时视频回传执行侦察任务,但在干扰下失去定位能力,最终因燃料耗尽坠毁。这一案例体现了俄电子战系统的两大优势:一是动态频谱覆盖能力,可快速切换干扰频段以应对不同目标;二是战场生存性,其机动部署模式使其能够规避反辐射导弹打击。克拉苏哈-4的作战逻辑符合“OODA循环”(观察-定向-决策-行动)理论,通过实时截获敌方信号特征、分析威胁优先级、调整干扰参数、实施针对性压制,形成闭环对抗链路。
1.png
图为“克拉苏哈-4”(Krasukha-4)机动式电子对抗系统
美国提供的M982“神剑”(Excalibur)制导炮弹与“地面发射小直径炸弹”(GLSDB)是典型依赖GPS导航的高精度武器。这类武器的设计初衷是通过卫星信号实现“米级”打击精度,但其技术逻辑恰好成为俄罗斯电子战的突破口。俄军通过部署“欺骗式干扰”,向炮弹发送虚假GPS信号,使其偏离预定轨迹。例如,神剑炮弹在干扰下从4×4米精度退化为圆概率误差数十米的普通炮弹,单发7万美元的成本与实战效益严重失衡;而GLSDB因地面发射模式暴露弹道特征,俄军雷达可快速捕捉轨迹并破坏导航链路,但空射武器如GBU-39因留空时间短、突防速度快,干扰难度更高。
俄电子战系统并非依赖单一干扰设备,而是构建了分层式、网络化的对抗体系,其核心在于全域覆盖与动态响应:通过多频段干扰机、定向天线和移动式干扰站,俄军可同时对GPS、GLONASS和星链信号实施压制,并结合无人机侦察实时调整干扰策略。例如,在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方向,俄军优先干扰乌军后方指挥节点,而非全线覆盖。这种“非对称对抗”策略源于原苏联时期的技术积累,其核心逻辑是以低成本干扰抵消对手高价值武器,在消耗战中尤为有效。
二、乌克兰的电子战反制策略:技术突破与结构性困境
尽管俄罗斯电子战占据主动,但乌军近期在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方向的局部反制表明,技术对抗的天平正趋于动态平衡。乌军针对俄制“通用模块化滑翔修正炸弹”的干扰突破值得关注:通过西方援助的电子战系统,如美国AN/MLQ-44或以色列SKYLOCK,乌军可在炸弹发射初期注入干扰信号,迫使其导航模块进入“纠错循环”,导致轨迹偏移。这种干扰依赖窄波束天线和移动干扰车的协同,能够选择性压制特定空域信号,避免误伤己方设备。
2.png
图为俄制“通用模块化滑翔修正炸弹”
然而,乌军的反制能力受限于多重结构性矛盾。其一,西方电子战设备与乌军现有指挥体系的整合存在严重滞后,实战中频现通信延迟和频谱冲突,例如德国提供的“狼群”干扰系统因操作复杂,未能及时适配乌军前线需求;其二,资源分配矛盾突出,乌军需同时应对俄军无人机、巡航导弹和滑翔炸弹的多维打击,电子战资源被迫分散,导致在库尔斯克等次要战线,俄军“通用模块化滑翔修正炸弹”仍能高效打击。
更根本的是,西方技术援助存在“选择性输出”问题——北约国家为避免技术泄露,仅提供防御性干扰设备如反无人机枪,而进攻性电子压制系统如电磁脉冲武器的缺失,使乌军难以对俄后方指挥节点实施战略级干扰。
三、未来技术对抗的焦点:自主化升级与非对称消耗
电子战的本质是“算法与硬件的军备竞赛”,俄乌双方下一阶段的对抗可能围绕以下三大焦点展开。
首先是导航系统的自主化与加密升级。俄军正加速淘汰美制GPS模块,转向国产GLONASS系统,其采用“L3频段加密信号”和专用解码芯片,可大幅降低欺骗风险;同时,俄军推动复合制导模式(惯性导航+地形匹配+光学制导)的普及,例如“红土地”炮弹通过激光末端制导完全规避卫星依赖。
其次是人工智能与分布式干扰的应用。俄军已测试AI驱动的“自适应频谱管理系统”,其核心算法通过强化学习动态优化干扰策略。例如,系统可识别乌军无人机通信信号的时频特征,并生成针对性干扰波形,将能耗集中在关键频段,效率提升40%以上。另一方面,乌军尝试以“分布式干扰云”反制俄军集中式电子战体系。美国援助的“郊狼”Block 2无人机搭载微型干扰模块,可组成自主协同网络。每架无人机仅覆盖局部频段,但通过群体智能算法,蜂群能动态调整干扰区域,形成全域压制效果。这种“分布式电子战”(DEW)模式符合“马赛克战”理论,即通过分散化、低成本节点替代传统高价值平台,增强体系抗毁性。
最后是非对称手段的成本博弈。俄军可能复活传统激光制导技术,尽管需前沿侦察单位引导,但其抗干扰性显著;同时,俄方通过密集发射非制导火箭弹如“飓风”多管火箭炮和自杀式无人机如“柳叶刀”,消耗乌军电子战资源,为高价值武器创造突防窗口。这一策略的核心逻辑在于:用低成本饱和攻击稀释对手的高技术防御效能,从而在长期消耗中占据优势。
四、未来展望:技术革命、全球联动与战略韧性
从当前对抗态势看,俄乌冲突的电子战博弈不仅是区域军事较量的缩影,更可能成为全球军事技术变革的催化剂。首先,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将重塑电子战形态。AI驱动的频谱管理系统可实时预测敌方干扰模式并生成反制策略,而量子加密通信一旦实用化,或将彻底颠覆现有导航信号的欺骗逻辑。俄军已在测试基于AI的“自适应干扰链”,而北约国家正加速量子抗干扰通信技术的研发,未来五年内,相关技术突破可能成为打破战场僵局的关键变量。
其次,国际技术联盟的深化将加剧对抗复杂性。乌克兰的电子战能力高度依赖北约的“技术输血”,但西方援助的局限性可能迫使乌军转向“混合战术”——结合商业卫星网络、开源情报和游击式干扰设备。而俄罗斯则可能通过与相关国家的技术合作,弥补其在AI算法和芯片制造领域的短板。这种“技术阵营化”趋势将模糊传统军事竞争的边界,使电子战成为大国代理人博弈的核心领域之一。
最后,长期消耗战将考验双方的战略韧性。电子战本质是资源密集型对抗,俄军通过“饱和攻击”消耗乌军电子战资源的策略已初见成效,但这一模式对俄国内军工产能和经济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而乌克兰若无法获得北约持续的高端技术支援,其电子战体系可能逐步失能。与此同时,全球能源危机和供应链动荡可能进一步压缩双方的技术升级空间——例如,西方对俄芯片禁运已迫使俄军转向“去电子化”武器设计,这种“技术降级”虽能维持短期战力,却可能削弱其长期竞争力。
俄乌电子战博弈揭示了一个深层规律:没有一种武器能永久主导战场。无论是“神剑”的失灵,还是“通用模块化滑翔修正炸弹”的局部受挫,均表明技术优势需通过持续创新和战术适配来维持。
对俄罗斯而言,其电子战体系虽具备先发优势,但乌军的技术反制与西方援助已开始侵蚀这一壁垒;对乌克兰而言,结构性短板可能使其难以突破俄军的动态防御网络。未来胜负手将取决于三点:自主技术链的完善度、资源调配的效率,以及对消耗战的耐受能力。这场“隐形战争”的结局,或许不会由某次技术突破决定,而是取决于谁能在“创新-反制-再创新”的循环中坚持更久。正如俄媒所言:“谨慎的悲观主义”仍是当下的理性选择。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中心
指导教师:马建光 卢潇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