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从滑雪天才到网暴靶子:谷爱凌的消失也揭露了多少隐秘的恶意

奇妙豆花cs · 7 小时前
一、身份争议:归化运动员的“尴尬处境”
2025年4月,谷爱凌在劳伦斯颁奖礼上透露,因为网络暴力,她已经两个月没上网了。这让大家再次关注到这位运动员身上的争议。2019年,她放弃美国国籍,代表中国参赛后,就一直被中美两边的舆论“夹在中间”。美国一些右翼媒体说她“背叛美国”;国内又有人挑刺,嫌她中文不够好,接的商业代言太多。她混血的身份更是被攻击的“重灾区”,国外有人说她是“被中国洗脑的工具”,国内也有人嘲讽她“文化不纯正”。
1.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之前,谷爱凌带伤参赛,结果三次骨折,可有些人却在网上说她是“故意装可怜”“赚完钱就敷衍比赛”。这种攻击背后,反映出大家在全球化时代对身份认同的纠结:既要求归化运动员“绝对忠诚”,又接受不了他们复杂的文化背景。
2.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运动员的“完美人设”与现实的冲突
谷爱凌的遭遇,暴露了竞技体育里一个矛盾的现象:大家把运动员当成“无所不能的英雄”,一旦他们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就会被批评。2025年1月,她发着39℃高烧,坚持参加世界冬季极限运动会,比赛中摔倒导致肩部骨折。这件事一出,网上评论吵翻了天:有人觉得她很“悲壮”,但也有人指责她“不顾职业规范”。这种争议其实是因为大家对“完美胜利者”的幻想破灭了——在一些人眼里,运动员受伤、失败就好像犯了错一样。
更不公平的是,女性运动员还面临着双重标准。男运动员受伤,大家会夸他们“硬汉”,但谷爱凌坚持比赛,却被人说成是“炒作”。数据显示,女性运动员遭遇网络暴力的可能性比男性高出63%,而且很多攻击都是针对外貌和私生活的。
3.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网络时代的暴力:算法如何“火上浇油”
谷爱凌经历的网暴,是典型的“网络暴力”。不管是国籍问题、恋爱传闻,还是申奥大使争议,甚至是一句“谢谢中国”,都能在网上引发一场骂战。网络平台的算法专门把这些极端言论推送给更多人,形成了一个“愤怒、互动、扩散”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员在受伤恢复期间,情绪本来就不稳定,负面评论会让他们更加焦虑。谷爱凌选择“断网”,其实是面对铺天盖地信息的一种自我保护。这和大阪直美因为抑郁症退出法网、德罗赞公开自己有焦虑症一样,都说明体育界在运动员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4.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性别和种族偏见:运动员躲不开的“有色眼镜”
在劳伦斯颁奖礼上,谷爱凌走红毯时不小心摔倒,结果网上很多评论不去关注她的成就,反而盯着她裙子开叉的高度评头论足。这种对女性运动员外貌的过度关注,和她拿过39枚国际奖牌的成绩比起来,显得特别荒谬。更深层的问题是,她还受到性别歧视、种族偏见的影响:美国媒体把她的混血身份当成政治话题,国内也有人歪曲她“斯坦福学霸”的形象,说她“和中国文化脱节”。
当一个运动员要同时面对这么多偏见时,“断网”不仅是保护自己,更是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无声抗议。
5.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公众人物的困境:说与不说都“错”
面对网暴,谷爱凌曾经用轻松的方式回应,比如“心情不好就去跑步”,还用自己的奖牌反问黑粉“为国家做过什么”。这种理性的回应被很多人称赞,但也陷入了一个悖论:公众人物好像必须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不被骂。
可当她选择断网“消失”时,又有人说她“不敢面对批评”。这种“回应就是炒作,不回应就是理亏”的逻辑,其实是流量时代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