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初,中国船舶燃料有限责任公司在洋山港尚东码头为“中海环球CSCL GLOBE”轮开展1300吨船舶燃油加注作业,并开出了全国首张船舶电子燃料交付单。
这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数字化转型的又一里程碑,使燃料加注供受双方在港等待时间减少30%以上。
近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向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战略目标努力前进。
从智慧港口到智慧物流
在上港集团科技信息部的智慧大屏上,一幅完整的港航生态圈呈现在众人面前:海关、铁路、船司、集卡、港口、海事等各环节的数据被打通,并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深度整合,实时反馈。
这是上海市交通委和上港集团共同打造的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集运MaaS)系统,企业或个人在平台注册后,便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
通过这些海量的数据,航运链条上的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可以看到港区的作业情况,了解到即将进港的箱量,还能洞察货船在海上航行的轨迹,以及港区周边集卡行驶轨迹与停放模式,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或进行交通疏导。
当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不满足于打造智慧港口,而是将整个物流链条纳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目标,统筹更多资源,为国内外航运相关企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通过集运MaaS平台,2024年上港集团将电子放货的比例提升至38.4%,年度电子放货总量达46.56万票,合计141.42万标箱,服务箱量较2023年提升了30.4%,目前已累计服务了包括中远海运、东方海外、赫伯罗特等在内的超过22家船公司,18000多家货主以及5800多家货代企业。
“航运与贸易本来就是一体的,从智慧港口到智慧物流的理念转变,将进一步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赋能。”业内专家表示。
打造绿色能源加注中心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之外,上海港“绿色化”转型也有了众多突破。
当下全球航运业正面临能源革命的历史性阶段,这催生出绿色能源加注的新需求。为此,上港集团成立上港集团能源公司,目标是把上海港打造为绿色能源加注中心。
依托上海港国际航线枢纽的优势,汇聚绿色能源的资源,并拥有绿色能源的加注能力,上海港便可以吸引国际航运公司选择上海港作为能源补给母港,这有助于上海港进一步集聚航线资源、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
2022年上海港完成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的“中国首单”,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LNG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上港集团能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罗文斌介绍,目前,上海港LNG加注能力已实现全港化,并累计完成LNG加注180余艘次,加注量超过105万立方米。
2024年,上海港又完成国际航行船舶绿色甲醇加注的中国首单,并于2025年首次实现国产绿色甲醇批量加注。目前,上海港已实现甲醇加注常态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港加注的LNG主要来自海外,而首批国产绿色甲醇则来自我国北方,这正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置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体现,也引出了上海打造绿色能源加注中心的另一重目标——通过配置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使上海成为各种绿色能源的集散地以及交易中心,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赋能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
2024年年初,有业内人士对记者提出担忧,表示现在上海要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短板挑战很大,因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比如,海事仲裁想要发展,就必须在制度上突破,实现临时仲裁。这是国际通用的规则,但中国却没有经验。2024年6月,上海市司法局印发《上海市涉外商事海事临时仲裁推进办法(试行)》,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8月初,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就在虹口北外滩作出裁决;9月底,首次有外方当事人将临时仲裁地由伦敦改至上海……
航运金融保险也是一块“硬骨头”,但上海也有不少新突破:2024年,人保财险在沪发布全球首款满足“一单制”的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保险方案;中国太保推出全国首单航运业欧盟碳排放成本价格指数保险;7家财险公司、3家再保险公司在上海组建了海运保险共同体……
目前,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已成为世界航运市场三大指数之一。而上海航运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去年推出全国首个航运指数期货——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线以来已挂牌交易12个合约品种,成功现金交割6个合约,累计成交5422.56万手,总成交金额超4.68万亿元,成交量和活跃度远超境外同类品种。
上海航交所技术部经理傅伟介绍,该所研发团队正持续提升指数编制的科技含量,让更多指数具备期货交易基础,打造世界航运市场的“晴雨表”。
原标题:《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国际航运中心向“全球领先”跃升》
栏目主编:李晔 题图来源:上港集团 陈艺博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力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