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摄影记者 张渊
研讨会现场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与此同时,锂电动力汽车火灾安全问题日益引发关注。在4月26日开幕的第十一届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国际研讨会上,南京工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院长王志荣教授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燃烧温度高、烟雾毒性大、复燃风险突出,其中电池热失控是主要诱因。该项研究直击公众关切,成为本次研讨会的诸多亮点之一。
本届研讨会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与行业精英,围绕火灾动力学机理深化、智能消防装备研发、新能源火灾风险迭代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火灾防控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挑战,推动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王志荣教授
王志荣教授在题为《新能源锂电动力汽车火灾特性》的报告中,聚焦新能源汽车火灾风险,揭示了电池热失控的核心诱因及火灾动力学特性。其团队通过搭建全尺寸燃烧实验平台,模拟电池模组热失控过程,研究提出基于火灾行为特性的量化评估模型,为电池安全设计及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范维澄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灾科学与安全工程专家范维澄在主旨报告中聚焦“智慧韧性城市”建设,提出城市需具备“承受、适应与快速恢复”能力,以应对极端灾害、恐怖袭击等超常规风险。“韧性不仅是硬件,更是管理、科技与文化的综合体现。”范维澄表示,我国已发布《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从风险识别、应急能力、基层韧性等维度构建标准。他呼吁政产学研用联动,推动安全应急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
刘乃安教授
极端气候下的野火防控同样紧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乃安教授以“2025年美国加州南部山火”等灾害为例,警示极端野火的灾难级破坏力:“全球仅3%的火灾属于极端野火,却造成95%的火灾损失。”刘乃安指出,2022到2023年跨年度的澳大利亚丛林大火过火面积达到前40年的7倍,“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到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之下,极端野火的发展可能会是愈演愈烈。”他认为,防控需发展“物理模型+AI”的高精度预测技术,实现早期干预;二是优化可燃物管理、提升灭火效率,避免火灾进入盛期。
据悉,本次研讨会共设火灾安全评估、火灾机理、烟气防控、灭火救援、人员疏散、阻燃耐火、智慧消防与探测报警、新能源火灾、受限空间火灾防控、电气火灾防治、森林火灾及青年科学家论坛12个分论坛,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实战应用全链条,为全球火灾防控事业注入多元智慧。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经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经在致辞中表示,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已经形成工业安全、防火防爆工程安全监测预警、新能源安全与风险防控等特色研究方向,并建成国家级科研团队,在火灾监测预警、大数据应急响应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他呼吁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共同应对火灾防控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
“火灾无国界,面对极端气候等全球性的挑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指出,我国在火灾防控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光纤传感火灾预警系统、智慧消防物联网研发、阻燃材料创新等技术已实际应用于城市建筑、交通隧道及森林防火场景,推动科研成果向工程实践转化。他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消防工程带来新机遇,需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火灾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中的集成应用,提升治理效能。同时强调,火灾防控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消防协会副会长李引擎
中国消防协会副会长李引擎介绍,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国际研讨会自2004年发起,已发展成为跨区域、跨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旨在探索国际火灾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分析消防工程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火灾科学以及消防技术的发展。
本届会议由中国消防协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指导,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7所高校和湖北省消防协会联合主办。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