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日本的“人种改良”:号召女性杂婚“借种”,强制改变后代基因

底层史观 · 6 小时前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1.gif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我以为这是战争的附带后遗症,直到翻开档案,才发现,这是一场被设计好的“改良实验”。
不为生育,只为筛选,不是医疗,而是操控。
他们要的不是孩子。他们要的是“新品种”。
2.png

矮子民族,怎样才能变高?

我曾经以为,明治维新只改制度,不改人种,错了,他们连骨头都想换。
1870年,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开了一门公开课,主题很怪《人种与文明的关系》。
3.jpeg

讲台上站着的是个苏格兰医生,身高超过1米8,他旁边站着日本助手,1米55不到,两个站在一起,全场失笑。
这种羞耻感,不是一次两次,日本人太矮,穿不上西装,坐不稳马鞍,站不上队伍。
军校招兵要改尺码,学生制服从欧美进口,改到第三次还嫌袖子长。
日本不是没想过营养问题,可有人说:是基因烂,不是饭不好。
4.jpeg

1884年,一个叫高桥义雄的人写了一本书,叫《日本人种改良论》,一出就卖了十几万本,书不厚,全是主张,他说得很直白:
“我们太弱。身高、头骨、胸围,全都不合格,我们要和优秀人种交配,生出混血儿,才能摆脱劣等民族的标签。”
他拿出数据对比:英国军人平均身高1米74,日本军人只有1米54,他说:“这不是训练问题,是血统问题。”
还举例子:神户一个日本女人和英国人结婚,生了个儿子,16岁就1米78,“这就是未来日本的希望。”
5.jpeg

他不只提想法,还设计了制度,国家级婚配计划。
设“改良婚姻登记处”,开“优等人种婚介所”,只要能证明对象是欧美白人,即可领补贴。
不止国家认同,连知识分子也跟风。
福泽谕吉在《文明论之概略》写了一句狠话:“亚洲人太懒太劣,要进步,就要脱亚。”
“脱亚”的方式之一,是“换血”。
6.jpeg

杂婚,不是爱情,是工具

1890年以后,有些女人突然失踪。
家属报案,警察也找不回来,三个月后,她们出现在横滨港,准备登船。
“她们去欧洲,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官方发了公告,配图是穿西洋礼服的年轻女性,笑容标准,眼神空洞。
7.png

一张船票,一纸“推荐函”,她们被安排去欧美“结婚”,对象是招募来的白人军人、商人、传教士。
没人关心婚后怎么样,只在乎有没有孩子,混血儿,就是实验样本。
有个女孩叫木村寿子,17岁,家住大阪。她的弟弟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
“姐姐走的时候说,‘我会回来,带着一个更高的我’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她没回来。
两年后,家里收到一封信,信很短,只写了三句话:“孩子出生,男孩,身高正常。”
8.jpeg

没有爸爸的名字,没有她的近况,像是汇报,不是问候。
她弟弟一直在找这孩子,1935年,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神户某洋行职员,混血青年木村J,被欧洲公司录取。”他猜是那孩子,写信去,没回音。
9.png

“借种”的新阶段,不许失败

1912年后,天皇病重,政局混乱,“改良派”趁机推出第二轮计划“特殊婚配法案”。
不是劝婚,是“借种”。
选出的女性不再是自愿者,而是“适配对象”。
10.jpeg

有两个条件:一,年龄18-22岁;二,身体健康,头骨宽度达标。
她们在长野、秋田、福岛被集中培训,每人分配一个编号,代号“改三计划”。
配对人选由外交部与外企协商,大部分来自英国、美国、荷兰、德国。
双方签协议:三年期限,孕育后可分开。
这不是婚姻,是合同生育。
11.jpeg

一个叫石田久美的女孩,被送到柏林,她后来在回忆录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他看我像看牲口,我也看他像工厂,他不打我,不骂我,但我们说不上三句话,任务完成,我走。”
她生了一个女孩,名叫海莲娜,她没带回来,“她是高等人种,我是运输工具。”
这句话,几十年后被拿来做纪录片标题。
12.jpeg

失败从来不是因为技术,而是人

这些混血儿,有些被送进“高等子弟学校”,有些被藏在山中教会孤儿院。
他们的成长记录非常详细,身高、腿长、胸围、皮肤色泽,每三个月一次报告。
仿佛不是孩子,是动物实验。
统计显示,1920年至1935年,官方承认的“杂婚计划”生育婴儿约9000人,其中60%未满5岁夭折。
不是病死,是弃死。
13.jpeg

有个护士在旧金山医院工作过,后来在回忆录中说:
“很多混血儿被送回日本,无人接收,我们只能登记为‘无监护’,他们在福利院长大,没有姓氏。”
她哭了一次,说:“他们没做错什么,只是出生方式不对。”
14.png

优生学的尽头,是灾难

战争让他们加快节奏。
1932年,日本在东北设立“满洲国”,对外说是“文明输出”,对内却成了人种实验场
15.jpeg

“日满婚配”计划启动,目标明确:用日本士兵的基因‘净化’殖民地人群。
不许拒绝,只准接受。
很多日本兵被命令“配婚”,一名士兵写信回家:“我没有选择,她也没有,我们都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配婚对象多数是朝鲜族、满族女性,她们的婚姻档案,只有一张纸,写着‘婚育已完成’。
16.jpeg

一名叫田村健二的军官,在吉林某地管理“改良村”,他留下过一段记录:
“第十三号产房,今天出生三个婴儿,两个健康,一个头骨异常,予以转送。”
“转送”,意味着被送去解剖或被弃养。
1940年后,事态更恶化。
驻军中出现“特别服务设施”,日方与美方签订非公开协议,开放女性招募计划。
17.jpeg

表面是服务业,实则是“生育容器”招募,混血儿暴增。
战后统计:1945至1960年,日本境内出生的混血儿数量超过22万,其中超过一半的父亲身份不明。
这些孩子,被称为“GI婴儿”,他们是日本最“现代”的一代,却也最被排斥。
一名女孩在学校被同学围堵,老师问她:“你爸爸是哪国人?”
18.png

她答不出来,于是被贴上标签:“不洁”“外种”“杂裔”。
她写过一句话:‘我从没犯错,只是我妈太听话。’
19.jpeg

终结实验,不是觉醒,是崩塌

1952年,东京,厚生省废除了所有“跨种族婚育补贴”,没有告别,也没公告。
这些政策,就像从没存在过,可人还在,孩子们活着。
20.jpeg

他们没有姓,没有国籍,没有父亲的照片。
很多被集中送到北海道或冲绳的孤儿院。每天吃鱼罐头、脱脂奶粉,没人管他们是谁生的。
有个叫山下让的混血男孩,在15岁那年用绳子上吊,被救回来了,医生问他:“你为什么不想活?”
他只说一句话:“因为我不是人,是试验。”
21.jpeg

他的DNA里,有美国父亲、日裔母亲的痕迹,可在登记上,写的是:‘无父。’
战后教育改革,让他得以上学,他拼命学,想考大学,他说:“我要当医生,把我们这些人研究清楚。”
他考上了东京医科大学。
毕业那年,他做了一件事:写信给厚生省,附上一张自己的照片,和一句话:‘谢谢你们,我没死。’
22.jpeg

不是历史,是现在

日本的平均身高,从明治时期的1米55,涨到了现在的1米71,靠的不是改良基因,而是学校牛奶和营养午餐。
1954年,《学校给食法》通过,全国中小学生每天一瓶牛奶、一份肉类、一点蛋白质。
不是混血救了日本,是热饭。
23.jpeg

“人种改良计划”失败了,不仅在科学上,更在伦理上。
那些混血儿们,现在五六十岁,他们有的当了警察,有的做了医生,有的还在收养所当清洁工。
没有人为他们道歉。
没有人承认他们是计划的一部分。
“你是谁?”
“我是国家遗忘的孩子。”
这句话,在1999年的纪录片《混血孤岛》中,作为结尾。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