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升至3.1%,DeepSeek:万一撞击,提前疏散是最优解

上观新闻 · 2025-2-21 02:20:32
交汇点讯 北京时间2月19日,美国航天局发布数据显示,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击地球概率已升至3.1%。该小行星直径40—90米,专家表示:全球天文学界正对其密切监测,随着对它观测认知加深,撞击概率也可能会逐步降低。
什么是“2024 YR4”?据介绍,“2024 YR4”这个代号代表着“2024年12月下半个月发现的第117颗小行星”,其中2024是年份,YR4是天文学上用来表示小行星发现顺序的编号(见下图)。Y代表12月下半月,“R”代表17,“4”代表循环4轮(每轮25个号),一共17+4×25=117。
1.jpeg
2.jpeg
2024年12月27日,“2024 YR4”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后,被位于智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警报系统站发现,天文学家经过两天的跟踪观测,计算出其有1%的概率与地球相撞。
随后不久,欧洲航天局发布计算结果显示,其撞击地球的概率上升到1.6%,时间预计为2032年12月22日。2025年2月中旬,美国航空航天局计算的数据显示,这一概率升至2%至2.3%。而在2月19日,美国航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击地球概率已升至3.1%。
公开资料显示,直径大于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约为每一亿年一次。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海啸、火山爆发、地震,包括恐龙在内95%以上的地球物种因此灭绝。而100米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约为每1万年一次,可能会对一个区域造成局部毁灭。
目前已知太阳系中有127万颗小行星。2013年2月15日,位于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发生了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部破坏‌。
而最近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是发生在2024年9月5日0时39分,一颗直径约1.2米的小行星(编号2024 rw1)以20千米/秒左右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在菲律宾东北侧约25公里高度处解体爆炸。这颗小行星紫金山天文台就成功预警,天文学家提前发现并准确预报了它撞击地球的时间和位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介绍,直径达到米级的近地小行星撞击事件每年都有数十次。截至目前,全球成功预警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已经增至9次。
“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击地球概率已升至3.1%,我国会受影响吗?据航天领域专家介绍,根据各国科学家的最新观测数据,虽然“2024 YR4”尚无法确定是否会撞击地球,但根据它的轨道特点,可能撞击的区域是在南美洲至非洲一带的地球低纬区。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天外来物”不足以造成毁灭性灾难,并且中国不处于可能撞击的区域。
如果“2024 YR4”真的撞击地球,我们该怎么办?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问了下DeepSeek。
3.jpeg
记者:根据美国航天局(NASA)于当地时间2月19日发布的数据,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7年内撞击地球概率已升至3.1%。如果这颗小行星真的撞地球,并且撞击的是我所在的城市,我该如何逃生?
DeepSeek:面对小行星撞击这种极端事件,逃生策略需要结合科学防御措施和个人应急准备。以下是分阶段的行动建议:
一、预警阶段(撞击前7年—数月)
关注权威信息源
持续跟踪NASA、ESA(欧洲航天局)等机构的更新,了解小行星轨道、撞击概率和防御计划进展。
留意政府发布的疏散或避难指令,参与社区应急演练。
支持国际合作防御行动
若小行星被判定为威胁,国际社会可能启动偏转计划(如动能撞击、引力牵引等)。公众可通过支持政策倡导或科普传播间接参与。
二、撞击确认后(数月—数周前)
疏散准备
提前规划路线:政府可能划定危险区域并组织疏散。提前熟悉多条撤离路线,避免依赖单一交通方式。
物资储备:准备便携应急包(3天用量):水、高热量食物、药品、手电筒、电池、防尘口罩、急救用品、重要文件副本。
联络计划:与家人约定异地联络方式和集合点,避免通信中断后失联。
加固避难所(若无法撤离)
地下掩体最佳:地铁站、地下车库、防空洞等可抵御冲击波和碎片。加固地下室门窗,储备至少2周的水和食物。
防热与防震:用防火材料覆盖通风口,固定家具以防地震。
三、撞击前数小时—瞬间
立即行动
若在预警时间内,优先撤离至至少100公里外(具体距离取决于小行星大小,1公里直径天体需撤离300公里以上)。
如无法撤离,迅速进入地下掩体,远离窗户,蜷缩身体保护头部。
应对瞬时灾害
冲击波:可能导致建筑倒塌,掩体内需远离出口和承重结构。
热辐射:地下掩体可隔绝高温,避免易燃物品暴露。
四、撞击后生存(数小时—长期)
短期应对
避免外出:等待官方确认安全,防止吸入有毒尘埃或遭遇火灾。
节省资源:按需分配食物和水,优先保障儿童与病患。
长期适应
环境变化:撞击可能导致“核冬天”效应(阳光遮蔽、气温骤降)。储备种子、净水设备、保暖物资。
社区协作:加入幸存者团体,共享资源与信息,恢复基本生产(如地下温室种植)。
五、现实考量
概率极低:3.1%的撞击概率在后续观测中可能大幅下降(历史上类似天体均被排除威胁)。
国际合作优先:NASA的“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正开发监测与偏转技术,实际风险远小于影视渲染。
总结
若撞击不可避免,提前疏散是最优解;若被困,地下掩体与充足储备是生存关键。但现实中,科学防御和全球协作更可能化解危机,个人需保持理性,避免恐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