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陕西平利:将育人变为全社会的“集体作业”

中国教育新闻网 · 2025-4-22 01:22:55
“没想到写在纸条上的‘心愿’竟然实现了,真的好开心。”春日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学生吴樨雅手握村委会送来的丙烯马克笔,在纸上勾勒出青山绿水间的校园。这温馨一幕,成为平利县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鲜活注脚。
作为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地处秦巴山区的平利县正以学校、家庭、社会“三力聚合”为支点,构建校家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生态,共同守护未成年人成长。
学校主阵地:特色育人激活成长“内生力”
上午大课间,老县镇中心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整齐的武术口号声响彻校园。打完一套长拳,五二班学生余鑫磊额头微汗:“练武术不仅强健身体,学习也更有劲儿了!”5年来,这所山区小学通过“普及+特长+特色”育人模式,让传统体育精神融入日常,近日获评全省“武术特色学校”。
平利县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除打造武术、书法等特色社团作为“第二课堂”之外,更将劳动研学拓展为“第三课堂”:蒋家坪茶园里,学生们跟着茶农学习采茶炒茶;廖乾五革命纪念馆内,少先队员们聆听红色故事。
2024年,平利县组建9个“教育共同体”,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城关小学的录播室里,骨干教师梅娟正在授课,课堂同步传输到城关五小和广佛镇中心小学,三校教师通过屏幕实时“磨课”。这样的“共融共进”模式下,全县去年交流教师87人、校长3人,131对“青蓝结对”教师在联合教研中成长,70个教研组覆盖589名一线教师,让优质教育资源从“单点发光”变为“全域照亮”。
家校协同:从“旁观者”到“教育合伙人”
城关第二小学家长开放日,一名学生家长正用动画演示流感防护知识。台下,200余名师生和家长听得聚精会神,不少家长还在用手机拍录。近两年,家长们给学校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讲座,内容涵盖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疾病防控、体育锻炼等多方面。
平利县的家校协同,始于一场“双向奔赴”的约定。全县2000余名教职工常态化开展家访,两年来家访率达98%以上。老县镇中心小学教师陈霞的家访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全班孩子的家庭情况。
学校每月举办一次家长开放日、每学期举行两次家长会,让家长从“局外人”变身“合伙人”。“以前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现在才知道家长的角色这么重要。”一学生家长说。学校、镇村(社区)还定期举办亲子运动会、读书会,班级微信群和家长会上的高频次互动,让教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对话”。
社会资源整合: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每周六上午,城关第三小学学生段鑫雨都会早早来到东关社区的“周末小课堂”。这里有教师志愿者免费辅导作业,组织孩子们读书、做手工、玩游戏等。
在平利,社会力量的汇入让育人网络更显温暖。县级领导联镇部门包校制度下,每位县级领导都有“专属学校”,定期到校调研督导教育教学、安全稳定、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现场解决困难和问题。护校安园行动中,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双组长”,针对校园欺凌、性侵害、溺水、道路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推进专项行动。
116名法治副校长、64名健康副校长的全覆盖,让专业力量走进校园。每学期一次的法治课上,派出所民警带着案例展板,用“防拐骗情景模拟”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县检察院联合共建“婷姐心语”工作室,播放视频、讲解案例,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呵护孩子身心成长;村组社区、教师联手建立学生“红黄绿”风险等级台账,确保学生在校、离校期间学习不断档、安全不漏管。
最动人的温暖藏在细节里:平利县委推进“倾情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专项行动,镇村(社区)对留守、单亲学生“两周一见面、一月一聚餐”,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并联系公益组织、爱心人士捐资帮困,实现众多吴樨雅们的成长“惊喜”。
从课堂到家庭,从校园到社区,平利县正在将育人变为整个社会的“集体作业”,为孩子们搭建更广阔的成长舞台。正如县委宣传部部长王红霞所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孩子的今天,更是山区的明天。”(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冯丽 通讯员 李彧)
作者:冯丽 李彧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