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俄乌冲突迎来新的转折点——由美俄斡旋达成的“暂停打击能源设施30天协议”正式失效。与此同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法令,将国家战时状态和总动员期限延长90天至8月7日,并计划征召16万新兵投入前线。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尽管国际社会持续呼吁和平,俄乌双方的战略目标仍存在根本性矛盾,短期内冲突难以降温。
停火协议失效
3月18日,美俄领导人通话促成一项有限停火协议:俄罗斯同意暂停攻击乌克兰能源设施30天,但拒绝接受美国提出的全面停火提议。克里姆林宫称此举是为“和平谈判创造机会”,但强调若乌方违反协议,俄方将恢复打击。
然而,协议执行期间双方摩擦不断:
1.俄方指控:乌克兰持续袭击俄边境炼油厂和能源设施,例如4月14日对库尔斯克州第448导弹旅部署点的打击,导致俄方1人死亡、9人受伤。
2.乌方反驳:俄罗斯在停火期间仍对苏梅州和基辅周边发动无人机袭击,破坏铁路供电系统,并指责俄方“借停火为前线推进争取时间”。
分析认为,此次停火本质是“战术性缓冲”。对俄罗斯而言,暂停攻击能源设施可减少因乌克兰反击造成的经济损失(如炼油厂遭袭导致能源出口收入下滑);对乌克兰而言,则争取到修复电网、储备防空武器的窗口期。
乌克兰战事长期化的信号
4月16日,乌克兰最高拉达批准延长战时状态和总动员令,这是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的第13次延期。泽连斯基明确表示,延长动员是为了“维持防御能力”,并强调“外交途径解决冲突的必然性”。
乌军现状:
1. 兵力补充:计划征召16万人,使部队人员配备率提升至85%,但专家指出频繁动员导致兵源质量下降,新兵训练不足问题突出。
2. 外部援助:北约2025年第一季度已拨款200亿美元军援,丹麦甚至派遣现役军人赴乌“学习实战经验”,但美国态度暧昧,特朗普政府被曝拒绝与乌签署500亿美元军援协议,转而寻求与俄直接谈判。
泽连斯基虽表态“战争终将以外交结束”,但其近期言论显示,乌方底线仍是“不承认被占领土归属俄罗斯”,这与俄方提出的“去军事化、无核中立”条件直接冲突。
俄罗斯战略
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局长纳雷什金明确表示,俄对乌战略目标不变,即推动乌克兰“去纳粹化、去军事化”并保持中立。尽管俄美各层级接触频繁,但莫斯科坚持将“终止西方军援”作为全面停火的前提。
俄方战术调整:
1.军事层面:集中兵力在顿巴斯地区推进,同时强化边境防御(如库尔斯克州部署防空系统拦截超100架无人机)。
2.经济层面:加速军工产能扩张,欧盟警告其已为“长期对抗欧洲”做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正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等国家寻求支持。4月中旬,俄副外长鲁登科访华,双方强调“中俄协作不受第三方干扰”,凸显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的外交突围策略。
国际社会分歧
西方阵营对俄乌冲突的立场出现微妙裂痕:
1.北约矛盾:秘书长吕特虽承诺“支持乌克兰不可逆转”,但拒绝将“乌加入北约”写入未来和平协议,被乌方批评为“立场后退”。
2.欧盟担忧:德国、法国呼吁全面停火,但私下担心美国可能“牺牲乌克兰利益换取美俄关系正常化”。
3.七国集团争议:以冻结俄资产收益抵押向乌贷款500亿美元的方案,遭俄方谴责为“国家层面的盗窃”,并威胁对等报复。
冲突升级风险与外交困局
短期内,俄乌冲突或呈现“边打边谈”的僵持态势:
1. 军事层面:乌军试图通过袭扰战消耗俄方资源,俄军则依靠火力优势巩固占领区,双方均难取得决定性突破。
2. 外交层面:美俄虽保持对话,但在领土让步、扎波罗热核电站控制权等核心问题上分歧巨大。特朗普提出的“分割乌克兰资产”设想更遭基辅强烈反对。
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显示,扎波罗热核电站近期遭炮击频率增加,若能源设施再度成为攻击目标,可能引发新一轮人道主义危机乃至核泄漏风险。
30天停火协议的失效,标志着俄乌冲突再度进入“以战逼和”的循环。乌克兰的动员延长与俄罗斯的战略坚持,凸显双方对“胜利”定义的不可调和。而西方盟友的立场摇摆,则让这场冲突的终局更加扑朔迷离。正如一名基辅市民的感慨:“当停火变成外交筹码时,普通人只能继续在战火中等待黎明”。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