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瞅瞅,一个大学教授在微博上嘚瑟自己“腰间赘肉和吴艳妮差不多”,愣是把奥运会级别的跨栏选手推上热搜。这年头连学术大V都开始对运动员身材指手画脚了?咱就说那位张教授,您研究历史就好好研究,咋还跨界当起健身教练了呢?
跨栏赛道上的吴艳妮起跑时腰板绷得跟钢板似的,大腿肌肉绷出青筋,冲刺时整个人像弹弓发射的钢珠——你当这些是白练的?内行人早抖搂过门道了:短跨选手的腰就得像混凝土浇筑的桥墩,要不咋扛得住起跑时瞬间爆发的四百公斤冲击力?看看国际田联数据,男子110米栏选手平均腰围比普通健身教练粗五公分,这可不是吃宵夜吃出来的,是每天两百组负重转体硬生生练出来的钢筋铁骨。
键盘侠们盯着吴艳妮的腰线评头论足时,怕不是忘了当年刘湘穿泳衣被骂“伤风败俗”、夏思凝的三角裤被说成“减0.01风阻值”的骚操作。合着女运动员就得套着麻袋比赛才叫正经?就说咱们小区健身房,那些撸铁的大老爷们个个光膀子秀肌肉没人说啥,咋换个女运动员展示专业装备就成了不检点?
体育圈里早把账算得门儿清。国际跨栏选材标准明明白白写着:下肢长占身高比要超54%,大腿小腿黄金比例得卡在0.618,腰围每增加1厘米,起跨角度能稳当3度。吴艳妮那被诟病的“直筒腰”,搁在专业测评里可是香饽饽——核心稳如老狗,过栏时上下半身协调得像瑞士钟表,这些优势哪是水蛇腰能比的?
教授们怕是没见识过运动员的日常。凌晨五点冰敷完腰肌,上午扛着30公斤杠铃片做侧屈,下午对着录像一帧帧调过栏姿态,晚上还得拿筋膜枪突突酸痛的腰眼。吴艳妮的教练说过,她训练时流的汗能把田径场塑胶跑道泡软三回,就这还有人嫌她腰不够细?要不您来试试,看是您办公室的转椅舒服,还是起跨架硌得腰椎间盘突出?
这事儿邪性就邪性在双重标准。当年孙杨穿鲨鱼皮泳衣破纪录,全网夸科技助力;换成女运动员穿专业装备,就成了“博眼球”。男运动员秀八块腹肌被捧为“力量美学”,女运动员显点肌肉线条就被说“男人婆”。合着体育赛场成了大型双标现场,女将们既要拿金牌又要当花瓶,这难度系数可比十米台跳水翻三周半还高。
说白了,某些人对运动员身材的苛责,就跟要求外卖小哥必须会背唐诗三百首一样荒唐。咱们看比赛图啥?不就是图那0.01秒的突破、1厘米的超越吗?要真按键盘侠的审美标准选材,怕是跨栏赛道得铺红毯,选手们个个得先去整容医院开眼角削骨,哪还有力气跨栏?
下次再有人对运动员身材说三道四,建议他们先做套波比跳再说。您要能连续二十个不喘气,再来讨论人家腰粗不粗的事儿。要不然,咱还是老老实实给运动员鼓掌叫好,毕竟人家在赛场上流的汗,比某些人在键盘上敲的字值钱多了。各位老铁觉得是不是这个理儿?欢迎来唠!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