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通过为年轻女性接种HPV疫苗、在适龄女性中开展宫颈癌筛查、及时治疗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等三级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防控并最终实现消除宫颈癌。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为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加快宫颈癌消除进程,北京市启动“加速消除宫颈癌北京行”,全面加大推进力度,并于4月15日举办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回溯北京市宫颈癌防控17年历程,展示10家北京市宫颈癌防控特色单位及领航星、启明星、守护星、疗愈星、经纬星“五星”团队百名成员。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发出寄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主任参演情景剧《宫颈保卫战》,9位知名专家结合三代人宫颈癌防控困惑进行答疑,播放宫颈癌防控科普动漫,政府部门、医务工作者、学生、社会组织及群众代表等共同发出《宫颈癌防控北京宣言》。
全国妇联、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北京市妇儿工委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负责同志,各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市区妇幼保健院、宫颈癌防控特色单位负责同志、防控专家及有关代表100余人参加主题宣传活动。
北京市高度重视宫颈癌三级预防,将其作为妇女与健康重要内容列入《“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时期和二〇三五远景规划》《“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等政府系列纲要规划。17年来,北京市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不断创新、建立机制,完善方案、严格质控,规范服务、扩大范围,全面推进宫颈癌综合防治,彰显政府对女性健康的重视。累计筛查400余万人次,检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1万余例,宫颈癌早诊率提升至98%,治疗率接近100%。近5年,北京市宫颈癌年龄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年均增长速度变缓,宫颈癌增长进入平台期,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强化政府高位推动
重视部门协作,强化政策联动。2008年北京市启动妇女“两癌”免费筛查试点工作,2009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同年国家启动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1年,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卫生健康委、财政局、妇联及总工会共同建立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长效机制,将户籍妇女全部纳入保障范围。2018年将“两癌”筛查和长效体检工作优化整合,扩大受益人群,统一检查内容,提高筛查标准。2021年市卫生健康委与总工会联合,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推进女职工“两癌”筛查。2023年市卫生健康、教育、民政、财政、医保、中医、药监、工会、妇联等9部门认真落实国家要求,联合印发《北京市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积极推进宫颈癌防治事业发展。2025年将为新入学的初一在校女生免费自愿接种HPV疫苗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进一步保护和增进广大女性健康。
一级预防加快推进
广泛科普宣教,提升健康素养。北京市充分发挥卫生健康专业优势,开通北京妇幼健康服务公众号,发布“两癌”防治核心信息,连续举办六届北京市妇幼健康科普大赛。充分发挥工会、妇联、社会团体、公众人物等作用,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社会倡导和公益宣传千余次,惠及百余万妇女。加强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为70余万学生进行科普宣教,通过小手拉大手,提高青少年及家长宫颈癌防治健康知识知晓率。
试点先行探索,推动疫苗接种。2023年通州区作为“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宫颈癌试点城市”,率先组织开展在校初中适龄女生HPV疫苗接种。2024年试点区又扩大至房山、大兴、昌平、怀柔、密云,达6个区,持续发挥学校、妇联等组织优势开展动员,提升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意愿。加强接种规范化管理,保证接种安全,实现适龄女孩和符合接种条件女性愿接尽接,完成13~14岁女生疫苗接种7000余人。
二级预防见成效
形成推进合力,明晰部门职责。市级财政部门承担全市管理相关费用,区财政部门承担筛查费用,卫生健康部门承担筛查、诊断、治疗任务,妇联、工会等部门承担宣传组织动员。
优化筛查方法,严格质量控制。北京市优化宫颈癌筛查方法和流程,全面应用高危型HPV核酸检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分流技术,提高筛查结果准确性。组织编写“两癌”筛查技术手册,规范筛查流程,开展全程质控,覆盖全部筛查诊断机构及细胞学检测、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等关键环节。指导制定全国首部宫颈癌筛查质量控制技术地方标准,标化筛查服务。
加强网络建设,提供便捷服务。北京市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性,筛查诊断工作无缝对接、开展连续服务。确定100余家宫颈癌筛查诊断机构,形成筛查、诊断、随访一体化服务网络。依托“京通”小程序实现“两癌”在线预约、个案登记、结果推送、在线随访及健康教育一条龙服务“掌上办”,让筛查“最后一公里”更便捷,更加及时获得筛查结果和健康知识。
三级预防惠民生
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北京市遴选确定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妇产医院等4家单位作为首批宫颈癌筛查诊断培训基地,建立免费进修制度,健全全市筛查、诊断机构医务人员数据库,培养宫颈细胞学等9个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万余人次。结合“云上妇幼”等远程医疗技术平台开展远程会诊、线上健康管理和技能培训等,提高基层服务管理水平。
创新综合施策,惠及民生福祉。北京市规范宫颈癌诊疗,应用统一规范的宫颈癌诊疗指南,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发挥中医药在宫颈癌防治中的优势和作用,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模式。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助、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合力减轻宫颈癌患者就医负担。对罹患宫颈癌困难家庭早发现早干预,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积极落实国家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在职女职工特殊疾病互助保障,协同加强对符合条件患者救助,筹集帮扶救助资金600余万元,惠及千余名患者。
下一步,北京市将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构建服务网络优化、服务享有便捷、服务品质优秀的宫颈癌防治体系。积极推进适龄女性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三级预防措施,实现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目标,提高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一是一级预防,疫苗愿接尽接。落实民生实事,保障适龄女生。延伸接种范围,母女温馨同行。挖潜职工意愿,开展公益补充。动员社会参与,倡导愿接尽接。
二是二级预防,筛查便捷优质。推进筛查覆盖扩面增容,筛查品质护航升级,筛查服务同标同效,筛查获得便捷畅达。
三是三级预防,诊断救治高效。规范宫颈癌诊疗服务,形成医防连续服务,提升患者人文服务。
四是扩大宣传,提升健康素养。结合多种主题日,延伸社会宣传时间轴。发挥多方能动性,播撒健康教育新火种。构建标准知识库,推动科学知识广传播。
五是提升能力,擦亮服务品牌。打造专业人才服务团队,推进新兴技术应用,推动信息赋能。
原标题:《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 北京市启动“加速消除宫颈癌北京行”》
阅读原文
来源:北京女性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