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作为经济大省的四川,正在如何担负起职责使命、拿出哪些新的实践探索?四川广播电视台推出《“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系列报道,我们将走访厅局、市州、企业,在发展一线蹲点,记录前行路上的思与行、谋与干、拼与闯,讲好每一个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故事,激励更多追梦的身影,凝聚更多争先的力量,以四川发展之进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创新洪流奔涌。四川盆地西侧,一片由代码和算力编织的新大陆正在“隆起”——成都高新区以人工智能、数字文创为牵引,加速布局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撬动数字经济规模逐年攀升。从具身机器人“通天晓”亮相国际舞台,到《哪吒2》创下全球票房神话,再到国内率先试飞eVTOL航线……“经济大省挑大梁”调研行第一站,我们走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成都高新区,看技术迭代与场景创新如何推动数字经济走向“高”与“新”。
今年初,“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通天晓”亮相2025年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企业收获的订单量超过去三年总和。眼下,“通天晓”2.0版正加紧调试交付。
阿加犀智能科技CEO创始人 孙晓刚:第一代是在一个相对平面,相对稳定的表面上去拿取东西,第二代我们计划是在整个的3D空间中去找到,然后递给你。
记者 程玥:那它智力提升、决策力的提升,里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阿加犀智能科技CEO创始人 孙晓刚:它主要靠机器人里面的“大脑”。
人工智能 为机器人装上“最强大脑”
机器人“大脑”,指的是搭载AI大模型实现机器人自主决策,改变过去只能通过代码控制机器人行动的痛点。在成都鼎桥通信的AI产品线调试现场,“有脑”和“无脑”两代机器狗的演示,让记者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AI产品线总裁 陈琦:作为操作员,你要先熟悉这样的一串指令。
记者 程玥:比如说这些有上下左右……
记者程玥:没想到这个第一代的机器狗其实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智能。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AI产品线总裁陈琦:是的,我们操作人员的学习,它是需要时间也是需要成本的。
记者 程玥: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大狗,这个大狗有什么不一样?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AI产品线总裁陈琦:你来试试,摁住说话。
记者 程玥:你累了,休息一下吧。
记者 程玥:“躺平”了。你看这机器狗听懂了,说他累了以后马上“躺平”。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AI产品线总裁陈琦:你没有任何的学习,你只要会说话,你就可以操控它。
眼前的机器狗,几乎已经成为成都重点区域和重大活动安防巡检的“标配”。通过搭载鼎桥自研的机器人“大脑”——灵犀AI平台,并不断开展训练,它已经具备了两、三岁儿童的思考能力。未来,更惊人的突破或许会在机器人大脑技术创新中心上演。实验室的研究者们,试图让机器人拥有“成人级思维”。
天府绛溪实验室先进计算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惠:我们认为具身的最高形态就是跟人一样。人是可以自主根据过往的经验,产生意识去判断,然后做出自主行为的,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我们判断,在未来2年到5年的时间,类似的技术会落地。
政策加持 构建具身机器人“生态雨林”
向具身机器人AI大模型关键技术发起集中“攻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底气离不开“硬核”政策支撑——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率先发布全省首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
拿出“1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扶持资金、1亿元场景”的“真金白银”,对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研发补助。推出14条举措,从6大维度、25个方向进行产业支撑。
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局人工智能产业处副处长 陈超:高新区已经聚集了341家重点企业,共推出109个示范应用产品和9个创新应用场景。截至到今年3月,我们有82个深度合成算法和4款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目前,已经基本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而当新川AI创新中心的工程师们利用大模型为机器人加速“注入灵魂”时,几公里外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里,人类天马行空的创意正碰撞火花。
星阅辰石董事长 王磊:里面是编剧,还有策划,还有制片,他们要协调起来,才能把这个东西往后推。
记者 程玥:像这种剧本的话,一般要过好多遍吧?
星阅辰石董事长 王磊:对,很多遍很多遍,然后最后我还得看一遍。
乘风聚势 千亿级文化产业驶入“超车道”
原计划至少2年后才会启动的《遮天》动漫大电影,近期获得国内某头部视频平台的合作资源,被早早地提上了星阅辰石的制作日程。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与可可豆一街之隔的成都古格王朝,这家聚焦文化IP衍生品设计的企业,今年一季度的客户咨询量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总和。
古格王朝创始人 夏科:《哪吒》的爆火之后,不管是看好成都这片热土的投资人还有从业者,可能都会大量地进入。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叫“在地性”。一定要从四川文化里面,去找到跟这个品牌相关的东西,对它的文化进入深度地分析。
在地文化 构建爆款IP频出的底层逻辑
在地文化,是两家企业不约而同谈到的“关键词”。做好巴蜀在地文化的挖掘传播,既是成都数字文创爆款IP频出的底层逻辑,也是成都数字文创企业接住这波“泼天流量”的默契选择。
记者 程玥:王总,他们这个是在画什么呢?
星阅辰石董事长 王磊:这是一个丽城古墓的一个碎片,取材于三星堆的一个设计。
记者 程玥:看到这个鼎尊,就想到《哪吒》里面的“结界兽”。
星阅辰石董事长 王磊:对,像咱们四川的在地文化其实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我们在这上面也很多的应用到了这些在地文化的表现,从人物的衣服服饰上来说也好、道具的纹理上也好。把这些融入到咱们的剧场版、电影里面去。
去年,成都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1100亿元。核心载体——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聚集了包括《哪吒2》制作方可可豆动画在内的64家企业,形成了“一杯咖啡串联产业链”的协同生态。乘势而上,下一个“成都造”爆款IP,或许将不再是“单兵”,而是天府“超级IP群”。
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局数字文创产业处处长 程玮:高新区也正在支持企业围绕三星堆、金沙、三国、大熊猫等孵化创作天府文创IP,依托交子大道、中演大剧院等落地IP衍生场景,增强在地IP创作号召力和本土IP显示度。
当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实验室持续“进化”,数字文创重构国潮美学的全球叙事,成都高新区已悄然把目光投向地平面以上——低空经济,将数字基因向更广阔天地延伸。
记者 程玥:笨重、复杂、不够智能,这是我们很多人对于工业无人机的刻板印象。而今天,我们专程来到了成都高新区低空产业的链主企业纵横股份,带大家去解锁一下现在的工业无人机到底有多“硬核”。
数字跃迁 “技术+场景”奏响低空“二重奏”
在低空领域,向来有“工业无人机看成都”的说法。作为中国工业无人机的先行者,成都高新区拥有中航无人机、纵横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产业转型的当务之急,是推动工业无人机开启数字化跃迁。如何破题?企业的答案是——加速AI赋能。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小燕:这就是我们低空数字经济的核心载体——无人值守系统,它能够远程地自主控制飞机自动飞行,数据获取。
记者 程玥:哇,打开了。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小燕:你看,上面放的就是我们CW-15V的飞机,它真正地能够做到全域的无人化、区域化地部署,广泛的应用在环保、水利、应急、交通等多场景。
“纵横昆仑”无人值守系统,让过去依赖飞手操作的无人机真正实现了“自己管自己”。在成都未来科技城的试点中,搭载“纵横昆仑”的无人机集群,自主完成了30平方公里的常态化巡检。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小燕:无人机正从单机向区域化的整体部署去应用,所以未来更多地是去打造应用场景的示范,在西部、全国甚至在国际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始于“技术突破+场景开放”,但绝不止于此。眼下,成都高新区正进行更“激进”的低空未来想象。沃飞长空,是国内唯一同时掌握eVTOL整机研制与运营能力的低空企业,落户成都后已在高新区完成多个发展里程碑。
2024年6月,完成全球第二例倾转旋翼技术验证;2024年10月,AE200(eVTOL)验证机在成都淮州机场完成公开演示飞行;2024年12月,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基地在成都开工。
在成都 数字经济何以“高”与“新”?
“高”,是更高层级的平台建设、技术突破和产业增速;“新”,是更具创新性的生产力、生产模式和应用场景。当前,成都正以三大国家级试验区为锚点,重构西部数字经济产业版图。作为这场国家级试验的“主战场”,“高”与“新”的化学反应如何持续为数字经济提供底层动能?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陈光:第一条我们一定要把人才集聚好。第二技术方面的突围,平台技术的突破、关键技术的突破,非常重要。第三我们要大量的应用场景,在应用过程当中来实现它的场景驱动。到2027年实现成都数字经济全国前三的目标,我觉得是有希望的。
在成都高新区深度调研的五天里,我们感受人工智能的当下,追溯数字文创的来路,也叩问低空经济的未来。在这片不到2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百万“高新人”用一个个拼搏的日与夜,诠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开拓进取,书写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