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北大才女24岁病逝,学校破例为其在八宝山办葬礼,撒贝宁致悼词

万物科普屋 · 昨天 22:18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前言

在国内高等学府的历史上,有一个名字虽然只是短暂地闪耀,却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她出生于湖南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曾两次面临辍学,却最终考入北大;她用文字记录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创作出令无数人潸然泪下的《卖米》。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又坚韧不拔的才女?在短暂的24年生命里,她又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文学才华的闪耀

八宝山殡仪馆内,人头攒动,北京大学为一名普通学生举办葬礼,这在学校历史上极为罕见,撒贝宁站在讲台前,声音哽咽,他念着悼词字字如刀,刺痛在场每个人的心。
她叫张培祥,是一个来自湖南贫困山村的女孩,北大法学院的才女,人们都叫她"飞花",这是她的笔名也是她短暂生命的写照,如花绽放又如花飞逝。

她的文字有着朴实无华的力量,《卖米》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贫困女孩为了家庭而辍学的故事,字里行间透着对生活的思考。
北大原创文学大赛评委们一致给了她一等奖,有人评价说:"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鲁迅笔下的阿Q,让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底层百姓的挣扎,而张培祥笔下的主人公,则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农村孩子的坚韧。
她还写下了未完成的《大话红楼》,只写到第三十一回就戛然而止,这部作品在她去世一年后才全国发行,封面上印着一句话:"我知道我看不到这本书出版了。"



读着这句话,仿佛能看到她躺在病床上,手握笔杆与命运抗争的样子,她的文字像一杯清茶,平淡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人心。
张培祥在北大这个群英荟萃的地方,综合成绩在一百多名同学中排名第九,法学院的教授们都称赞她思维敏捷,提问犀利,同学们更是把她视为"神一般"的存在。

她对红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飞花读红笔记》中,她对《红楼梦》人物性格的解读独树一帜,被许多红学爱好者奉为经典。
麻绳偏挑细处断,这样一位才女,却在24岁时被白血病夺去了生命。

她的离去,让无数人扼腕叹息,若她还在,也许会成为中国文坛的一颗明星,也许会成为优秀的法学家。
但命运偏偏和有才华的人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正如席慕蓉在《青春》中所说:"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

张培祥的生命如此短暂,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在逆境中创作出如此感人的作品?

跋涉于贫困与梦想之间

1979年,湖南一个叫谭家山的小村庄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没人会想到,这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日后会考入北大,成为万千学子的榜样。
她就是张培祥,父亲常年卧床、身体不好;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勉强糊口。

小小年纪的张培祥,肩上扛起了不该属于她的重担,放学后,她要帮着干农活,照顾弟弟,晚上点着煤油灯写作业。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是她家的日常,可是即使是这样,她依然爱读书,能在一天内读完一本厚厚的小说,老师们都说她聪明,是块读书的料。

命运总是不公的,初中时,家里揭不开锅,她不得不辍学,那天她哭着收拾书包,舍不得离开心爱的课堂。
幸好姑姑得知后,主动资助她重返校园,她发奋图强,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高中时,又一次危机降临,父亲病情加重,需要手术,为了凑医药费,她再次辍学,到工厂打工。
醴陵一中的罗定中校长知道后,亲自坐车去找她,那是个雨天,罗校长撑着伞,走过泥泞的小路,敲开了张家的门。

"我教了几十年书,还没遇到这样优秀的学生,她不能就这样放弃学业。"罗校长说。
在罗校长的帮助下,张培祥重回课堂,学校免除了她的学费,还安排她做家教赚些生活费。

高考那年,她的成绩在当地引起轰动,北京大学,这所中国最高学府向她敞开了大门,离开家时,父母依依不舍,母亲把省吃俭用攒下的三百块钱塞给她,这是全家好几个月的积蓄。
1997年,十八岁的张培祥背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车窗外,是飞逝的田野和村庄;车窗内,是一个农村女孩对未来的憧憬。



她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大学生涯,也不知道命运会给她开什么玩笑,她只知道,自己终于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了。
但即使在北大这样的象牙塔里,生活的重担依然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刚入学的张培祥就开始了打工生涯。



北大校园里的拼搏身影

北大的校园里,每天都能看到她匆忙的身影,张培祥不是在图书馆读书,就是在教室上课,要么就是在打工的路上。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课时她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记笔记,课后,她不像其他同学一样在校园里闲逛聊天,而是立刻赶去打工的地方。
有时候是去餐厅端盘子,有时候是去家教,有时候是去帮人整理资料,只要能挣钱,她都不嫌辛苦。

同学们都劝她:"培祥,你别这么拼命,身体要紧啊!",她总是笑着说:"没事,我身体好着呢!再说了,家里还等着我的钱呢。"
湖南那个贫困的小山村,父亲常年患病,母亲又有小儿麻痹症,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每个月,她都会把打工赚来的钱省下大部分寄回家里。

有一次她给家里打电话,得知父亲病情加重,她二话不说把自己存的钱全部寄了回去,那段时间,她只能吃最便宜的食堂饭菜,有时候甚至一天只吃一顿。
但即使这样,她的学习成绩从来没有下滑过,在北大法学院,她的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在前列,老师们都称赞她是个"奇迹",在这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能够边打工边保持优异成绩,实在是不容易。

她的同学回忆说:"培祥真的很拼,有时候晚上看到她宿舍灯还亮着,第二天早上她又是第一个到教室的人。"
本科毕业后她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并如自己所愿继续在北大攻读硕士。

这期间,她还用"飞花"这个笔名创作了多部作品。《大话红楼》和《飞花读红笔记》让她的名字响彻整个北大。
有文学评论家称赞她的文字"平实中见深刻,朴素中显智慧",北大校报曾经专门采访过她,问她如何平衡学业和创作。

她笑着说:"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不浪费时间。别人玩游戏的时候,我在读书;别人睡觉的时候,我在写作。"
这种近乎苛刻的自律,让她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是命运却在她即将大展宏图之际,给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2003年初夏,正准备在学术上更进一步的张培祥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吃了些药就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谁知道这竟是一场致命疾病的开始。

与病魔抗争的最后岁月

她的疲惫感越来越严重,脸色也越来越苍白,同学们劝她去医院看看,她总是笑着摇头:"没事,休息几天就好。"
可是有一天她突然晕倒在图书馆,送到医院后,医生的诊断如同晴天霹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同学们都慌了,老师们也急了,但张培祥却出奇地平静,她甚至安慰来看望她的朋友:"别担心,我会好起来的。"
病房里,她坚持写作,一位老师回忆说:"她躺在病床上,手里拿着笔记本,脸上带着微笑,仿佛不是在和病魔抗争,只是在完成一篇普通的作业。"

张培祥没有告诉家里人自己得了重病,她怕影响即将高考的弟弟,更不想让已经饱经风霜的父母再为她担心。
"我一个人能扛过去。"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多么坚强的女孩啊,明明自己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却还想着保护家人。

化疗的过程异常痛苦,头发一把把地掉,体重直线下降,曾经明亮的眼睛也变得黯淡无光。
但她依然保持着微笑,护士长说:"病房里那么多病人,就她笑得最多,好像生病的不是她一样。"

病魔无情,却没能击垮她的精神,她在病床上写下了《大话红楼》的最后几章,用微弱的声音对来访的同学讲述自己对红楼梦的新理解。
命运终究残酷,2003年8月28日,年仅24岁的张培祥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北大破例在八宝山为她举行葬礼,这在学校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她的学长,亲自为她念悼词。
念到动情处,这位在镜头前一向从容的主持人,也红了眼眶,哽咽不已,在场所有人都泪流满面,为这个坚强乐观的女孩送行。

张培祥走了,但她面对苦难时的微笑和坚韧,却留在了所有认识她的人心中,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结语

张培祥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张培祥告诉我们:即使命运多舛,也要笑对人生,追求梦想,在自己的领域绽放光彩,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后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客户端(北大才女张培祥去世十五年,为什么她的《卖米》还能刷屏?)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