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轻人肯定很难想象,80年代的我们和东南亚收入差距有多大。
改革开放之初,就派人到泰国考察,尽管去之前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刚踏上曼谷的那一刻,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这在连个电灯泡都亮不起来的内地农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惊叹之余是自卑,一个自古以来,就被我们瞧不起的南洋番邦,居然比内地最牛的上海还要牛,这种心理落差,让天朝上国的优越感瞬间崩塌。
“黄金时代”的东南亚有多发达?当我们人均GDP才刚刚突破三百美元的时候,泰国已经超过2000,就连常年吊车尾的菲律宾、缅甸,都有我们的两到三倍,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越南、老挝、柬埔寨这些社会主义阵营的“难兄难弟”,还排在中国之下。
于是,一些人开始在道路问题上出现分歧,对革命的意义产生质疑,甚至考虑,要不要干脆像新马泰那样,走依附西方资本的路线算了,所幸的是,中国没有放弃社会主义,而是开创了一条更具特色的道路。
回过头再看看东南亚,“四小虎”之一的泰国,90年代达到顶峰后一落千丈,30年过去了,人均GDP仍未能突破8000美元大关。,如果再算上美元贬值、通货膨胀等因素的话。
那么泰国的经济,非但没有增长,还逐年倒退了,他们的最低工资水平,近10年间仅增长15%,而物价却翻了整整10倍不止。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专门用来形容这种现象,叫做“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原本蒸蒸日上的国家,在人均快要达到一万美元的“中等收入线”时,戛然而止,再也上不去,听起来有点魔幻,但其实不难理解。
无非就是这个国家,发展遇到瓶颈,“天花板”被人为锁死,既不能在低端领域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也做不到在高端领域与高收入国家抗衡,高不成、低不就。没有前景,也看不到未来。
而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虽然他不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但却是个被“锁死”的高收入国家,如果把日本和泰国拿出来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泰国就是日本的宿命。
首先和泰国一样,日本也有过一个至今无法逾越的峰值,那是在八十年代末“经济泡沫”的时候,日本的GDP一度达到美国总量的70%,位居世界第二,股价地价一路狂飙,人人挥金如土、有钱到爆,一个月的工资,买齐家电五大,省吃俭用5个月,就能购入一辆小汽车,买东西只看价格,越贵越,专卖店标价100万円的商品卖不出,但一提高到200万,立即售罄,因为大家都有钱,所以即便是伺候人的行业,也开始挑客。
在东京街头,挥舞万元大钞,打不到计程车的情况时有发生,最壕气的还得是日企,资本家有钱之后,也变得“拟人”许多。牛马也能翻身做,企业为了招工,不惜花重金“倒贴”求职,大学生找工作,堪比皇帝选妃,随便投几份简历,就有5到10家企业抢着要,只要去面试,不管通过与否,都会有钱拿,那时候的人才市场,完全是大学生的“卖方市场”。
企业为了吸引别人过来面试,几千到一万日元的路费报销不能少,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根本没人鸟,面试结束,不管满不满意,都要献上礼品以表诚意,到了二面环节,基本内定,收到offer之后,10万日元的现金红包,40万的购物券或福袋,是最基本的。300万以上的进口车,不在话下,正式入职,福利更是一个也不能落下,还没干活,先发100万奖金,稍微加班一下,好几万的加班费到手,下班喝酒吃饭,公司全包。
估计现在的日本社畜看了,都只能感叹:俱往矣!
经济的膨胀,还助长了日本人政治上的野望,民族自豪感爆棚的日企,开始在全球各地“扫货”,收购优质资产,连他们的“宗主国”老美也不放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漫威知名度最高的超英电影,像《蜘蛛侠》和《毒液》,明明是美国IP,却是日本索尼公司出品?其实这都是泡沫经济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日企管理层中,有不少退伍老兵或右翼保守派出身的“昭和遗老”,这些人不甘心在二战中败给美国。
为了挽尊,将大洋彼岸的地标产业和文化IP挨个纳入囊中,1989年10月,三菱地产用14亿美元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1990年,继松下豪购环球影业之后,索尼又以60亿天价买下哥伦比亚影业,创下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并购案,最飘的时候,甚至扬言要买下整个美国。
当然这只不过是他们破产跳楼前的幻想罢了,随着时间进入90年代,日本房地产崩盘、股价暴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而那桩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并购案,也害得索尼差点破产,危机发生后,哥伦比亚票房不佳,索尼连赔数年,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获利。
但索尼的翻身纯属个例,其余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能扛得住那场股灾,之后多年的时间里,日本的人均GDP一直在4万美元左右徘徊,未能恢复到经济腾飞时的水平,这就是不堪回首的“失落三十年”。
泡沫破裂后的前10年里,每年都有超过3万日本人因为绝望而轻生。至今仍是许多日本人挥之不去的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经历了纸醉金迷,谁又能适应得了消费降级呢
这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人说,是因为美国的金融收割,的确,养肥了再杀,是美国对待盟友的惯用伎俩。
只不过,他们针对日本的“眷养计划”,要更高明一些,并不完全是为了收割。
美国对待战后日本的态度,不是养猪,而是训犬,养猪是为了纯吃肉,而养狗不仅能吃肉,还能看守,日本好就好在,经济底子强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可猛犬虽好,但容易伤人,不管养什么狗,前提都是要确保狗主人的自身安全,不伤主人的狗,才是好狗。
于是麦克阿瑟接管日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驻军、修改宪法等手段,彻底阉割和改造日本,使其对美国不再具有威胁,不敢对美国“哈气”。
紧接着,再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军工订单,像撒狗粮一样,撒给日本,喂饱他。等他经济复苏形成规模后,再将美国本土的中低端产业链也转移过去,像栓狗链一样,栓在日本脖子上。
这样一来可以让日本对美国的市场和供应链产生依赖。二来又能确保日本在被打压的同时,又保留一定的实力,用以牵制苏联,制衡中国,靠着一边打压、一边扶持的手段,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
而随着时间进入80年代中后期,苏联态度软化,中美关系缓和,冷战接近尾声,美国盲目的以为,胜局已定。不需要再让日本去制衡谁谁,于是对待日本的政策,没有了扶持,只剩下打压,开始执行第三步计划:宰杀前的预热。
1985年,美国逼迫日本签下《广场协议》,致使日元升值,升值不利于出口,而日本商品又高度依赖出口,因此升级日币,就是在打压出口,而打压出口,则是为了打压制造业,当时日本商品遍布全球,不仅汽车产量超越美国,还在半导体等高新领域反噬美国,挤占原本被欧美垄断的国际市场,导致很多美企濒临破产。
美国高层深知,“制造业兴,则国运兴”的道理,欲毁其国,必毁其制造业,于是就想出了这个法子,而日本这边,日元升值后,出口下滑,企业盈利减少,只能将原本用来投资制造业的钱,拿去炒股买房,大量的热钱流向房地产行业,催生巨大的泡沫。
股价一路狂飙,东京的房价甚至能买下整个美国,然而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房地产行业,注定会破灭,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眼看日本的制造业被荒废得差不多,美联储趁机加息,拉高美元汇率,致使大量资本撤离日本,日元大幅贬值后,美国财团又以极低的价格,对日本的优质资产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收割,所谓“失去的三十年”,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日本经济的盛极转衰,并不完全是金融收割的结果,更与被迫放弃制造业有关,这与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泰国如出一辙,泰国的制造业,也曾繁荣一时。
日本当年产业升级的时候,将大量中低端产业转移到泰国,例如汽车组装产线,早在六十多年前,日系车就已经在泰国完成了布局,1962年,日产公司与暹罗汽车达成协议。
日产提供技术和独家代理,暹罗负责承接整车组装生产,靠着这口残羹剩饭,泰国一跃成为日系车在海外的第二大生产基地,以及东盟最大的汽车中心,人均GDP,也在16年内翻了近五倍,迅速迈过中等收入的门槛,但这种繁荣,却是建立在危险的地基上的,外资掌控着54%的制造业,出口占比高达65%,核心技术专利持有率却不足0.3%。
也就是说,泰国的经济腾飞,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全是别人施舍的结果,没啥技术含量,随便来一个中低收入国家,就能取代,但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非但不多学点核心技术,还以为自己行了开始飘了,玩起了“金融立国”,产业还没稳固,就扬言要打造泰铢经济圈,短短四年,进行4次金融改革,完全放开管制。
虽然这样做,能迅速吸引外资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形成虚假繁荣,但事实证明,一个全民炒股炒房的国家,注定没有前途,1996年,随着热钱散去,泰国银行的坏账率达到惊人的10%
监管已然失控,华尔街资本迅速出手抛售泰铢,最终引爆了那场席卷亚太的金融海啸,泰国四十年来的发展成果,在这场危机中被收割殆尽,不巧的是,这时候隔壁的越南,也开始了“改革开放”,他们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更优惠的政策,抢走了泰国的工厂和市场。
从此泰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被逐渐边缘化,而日本制造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过去日本依靠汽车、家电等产业称霸全球,泡沫破裂后,日本错过了90年代末的科技革命和互联网浪潮,被中韩企业迎头赶上,韩国的三星、LG已在电子产业超越了日本,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更是冲击着日本汽车工业的霸主地位。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收入减少,物价飞升,退无可退的日本年轻人,开始走上邪门歪路,风俗业和AV产业,由此兴起,搞颜色这块,日本和泰国,简直“师出同门”,和战后日本一样,泰国的风俗业,最早也是为了服务美国驻军而兴起,上世纪六十年代,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泰国当成了大后方,将4.5万美军派驻到这里,这些人带来的不止是飞机大炮,还有过剩的荷尔蒙。
泰国特色的性服务中介所,就是管不住裤裆的美国大兵发明的,因为泰国法律明文禁止性交易,所以就采取了这种,“客人和顾客在店里认识,出去以后干什么店里一概不管”的经营模式,打擦边球,日本的歌舞伎町、风俗店啥的,后来也沿用了这种模式。
一个叫芭堤雅的小渔村抓住商机,家家户户让子女去学英语,男的当调酒师、服务员,女的当技师,赚美国人的钱,短短几年间,就成了亚洲最大的红灯区,越战结束、美国撤军后,芭提雅的客户群体,就从美国大兵变成了欧美各地的老白男,发展到现在,无论曼谷还是芭提雅,每到晚上,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站街女,玩出感情了,还可以“租下来”包个几天上月的,这就是著名的租妻产业。
色情产业壮大后,又带动了其他旅游消费项目的崛起,像泰国的海滩,岛屿,佛寺,大象等,也被开发出来,变成摇钱树,每年为泰国创造上万亿铢的收入。
日本经济遭遇寒冬后,也想通过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填补制造业空缺,2016年,安倍修订“观光立国”战略,定下“2020年入境游客突破4000万”的指标,可直到2024年,才勉强摸着3500万的槛,并且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上一年还减少了,果然搞颜色才是第一生产力。
日本风俗店在2022年之前,普遍不接待外国游客,除非是在当地轻车熟路的美军老司机,否则一般人根本很难找到门路,再加上“正经旅游”这条赛道上早就挤满了人,没啥新意,除了雪景之外,日本的一切项目,包括佛寺、赏花、温泉等,都能在泰国这里找到平替,并且更廉价实惠。
反观日本,最大的游客来源国,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而是韩国,就韩国这点体量,能给日本贡献多少收入,可想而知,而且我们也在跟日本“抢客”了,像去年11月,我们对韩国试行免签之后,就有大量的韩国游客分流到了上海,说明中国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只要再扩大一下免签范围,就没日本什么事了。
日本或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的监管部门,开始对面向外国游客的风俗产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相继出现“韩国游客专用情人酒店”和中文版《风俗店指南》,以及微信付款码,不久之后,日本也有了自己的“芭提雅”,那就是大久保公园,这是一个位于东京市中心的卖淫窝点,被当地人戏称为“性病博物馆”,基本都是女大学生在那站街,对待各国客人来者不拒,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讨价还价,随之而来的,是年年创新高的梅毒发病率。
要说日本和泰国,可真的是殊途同归,不久前,艾滋病感染者,在泰国总人口中的占比,刚刚突破百分之一点七。
意味着在一百个泰国人里,就有一个是艾滋病携带者,那么,他们都这样了,还有没有希望翻盘走上正轨呢?
答案是很难的了。
首先泰国就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优势产业,而代加工业的利润大头,又早已被跨国公司占有,外资再多也不属于自己,绝大多数利润会回流到投资国,发展很快就会到头,看看隔壁的越南,每年几千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额,才换来200亿美元贸易顺差,去年甚至只有95亿。
再说说日本,美元收割,依然是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座大山,美国对日本的压迫没有停过,去年、前年,美联储接连好几次加息,都收割不动中国,只能转而对“不设防”的日本动手,延缓自己的衰落,完全是把日本当成了自己的血包。
并且,美国的衰落还在继续,随着通胀高企、美元、美债危机的加剧,美国对日本的吸血,只会越来越狠,这就是附庸国的悲哀。
所以,“失去的三十年”只是个开始,以后还会有“失落的五十年”甚至四十年。
尽管在2023年之前,日本GDP仍然是世界第三,但他这个“老三”地位,早已被“老二”的中国断崖领先,远远甩在后面。
毕竟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亚太地区的核心,无论领土纵深还是人口体量,都不是日本能比的,只要资源整合、局面稳定,就能一跃成为世界大国,日本根本做不到和中国在同一时间段崛起,纵观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强盛,无论是19世纪的明治维新,还是二战后的经济腾飞,都是因为中国的虚弱或者缺位,才给了他赶超的机会。
但现在的中国,已经整合起来了,不仅承包了全球绝大多数的中低端产业,还抢占了日本的支柱产业,中国强则日本弱,这是历史的必然。
因此我们可以看见,日本正在加速衰退,2023年,日本老三的地位,又被德国给顶掉了,德国的反超,戳破了日本最后的借口,如果当初被中国反超的时候,日本还可以找理由说,是因为中国人口多,所以经济总量超过他们也很正常。
可现在,被人口仅有自己2/3的德国反超,日本还能说什么呢?
说到人口,日本的人口问题,也和泰国如出一辙。
泰国的出生率,刚刚创下60年来的历史新低,而日本也是负增长,但日本起码富过,泰国显然更惨,他们是没有富贵的命,就得了富贵的病。
泰国的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基本持平,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即将枯竭,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
无非就是因为高物价、低工资、低社会保障,压在肩膀上,未来不明朗。
好的时代,孩子是希望,是馈赠,是未来,坏的时代,孩子是人质,是父母的软肋和忧心。
年轻人的日常消费都尚且捉襟见肘,更别提成家立业了。
尤其是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住房价格和教育成本高得惊人,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更糟糕的是,社会阶层已基本固化,贫富差距特别严重,全国70%的财富集中在1%的富人手,最贫困的50%,却仅占到总财富的不足1.7%,年轻人不管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企业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制,但这只适用于上一代人,如今的年轻人不仅没了稳定工作,还要继续承担越来越重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躺平,不愿意结婚生子也就不奇怪了。
面对日益下滑的出生率,政府无力改革,甚至连“改革”的想法都没有,泰国的政治格局复杂,军政府、皇室、财阀之间的利益纠葛,使政策制定变得异常艰难。每次经济改革的提议,最终都在这些势力的博弈中不了了之。
即便有新的领导人上台,也很难撼动既有的利益结构,致使泰国始终都在原地踏步,日本的情况类似,政坛由自民党长期把持,政客老龄化严重,整个政府的决策逻辑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缺乏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也没有推动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尽管企业界早已认识到问题,但政府的保守思维却让日本始终无法突破经济停滞的桎梏。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依赖于人口、技术、资本、政策四个因素的话,那么泰国和日本正好在这四个方面都遭遇了瓶颈:
人口老龄化,年轻劳动力减少。
技术发展停滞,产业升级乏力。
资本外逃,外资投资意愿下降。
政策僵化,改革动力不足。
归根结底,无论日本还是泰国,他们的问题都在于发展被卡死了。
在全球化浪潮下,停滞不前的国家,终将会被其他更具活力的经济体赶超。日本是泰国的缩影;而泰国则是日本的未来。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