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下乌克兰被“端上餐桌”,方知毛主席当年多睿智!
| 俄乌战争让乌克兰深陷泥沼,才懂毛主席当年的英明!
| 乌克兰于俄乌冲突中处境艰难,这才体会毛主席当年多么明智!
| 俄乌冲突里乌克兰危机重重,可见毛主席当年有多聪慧!
| 目睹俄乌冲突中乌克兰的遭遇,深感毛主席当年决策之英明!
|
前言:
据媒体报道,当地时间3月18日,特朗普和普京进行了一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的通话,这一回泽连斯基是真的沉不住气了。
消息表明,二人针对俄乌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这一情况致使众多乌克兰民众心怀愤懑,毕竟这是俄乌之间的冲突,可到了谈判的时候,乌克兰怎么就被排除在外了呢?
国际媒体用一句话作出了这样的总结:“乌克兰成了被端上餐桌的炸肉排。”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讽刺更加直白,他说俄罗斯和美国走进了一家餐厅,主菜是乌克兰炸肉排,配菜与前菜分别是布鲁塞尔芽菜、英国炸薯条以及巴黎公鸡。
能够这么讲,梅德韦杰夫的这一番言论让乌克兰人彻底破防了——战争持续了三年,众多的人丧生,钱财也赔得一干二净,到最后连参与谈判的资格都不具备,只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下的乌克兰已经遭受重创:人口流失数量超过千万,乌东四州被占领,背负着600亿美元的外债,只能依靠出售矿产来偿还。曾经有着“欧洲粮仓”美誉的那片黑土地,如今甚至连足够种地的年轻人都无法凑齐。
再看中国,往昔一贫如洗之时顶着重重封锁研制出“两弹一星”,现在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样是起点较低的国家,为何最终的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呢?答案也许就隐匿于70年前毛主席那令人惊心动魄的决策之中。
时光回溯到苏联解体之后,彼时的乌克兰可谓是苏联解体后的最大受益者,如同含着金汤匙的“富二代”一般。其境内拥有3500家军工企业,核武器储备量位居全球第三,还占据着欧洲最为肥沃的黑土地。
然而,为了取悦西方,乌克兰做了两件等同于“自毁长城”的事:其一是将所有核武器都销毁掉,其二是拆解并售卖军工生产线。
结果乌克兰在自废武功之后美国承诺的“保护”还没等来,俄罗斯的钢铁洪流就率先来到了家门口,先是2014年克里米亚被俄罗斯侵占,接着2022年俄军开始了全面入侵。
截至当下,俄乌战争所造成的乌克兰的状况凄惨程度超乎人们的预料。单是巴赫穆特这一座小城,乌军就有4.8万人丧生于此。乌克兰国内几乎所有适龄男性都被征召入伍,富豪榜上的前100名当中就逃走了96名,大批的医生和教师纷纷逃往欧盟国家。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西方所援助的武器尚未抵达战场,就先流入了黑市。就在今年1月,德国援助乌克兰的“豹2”坦克零件,居然在暗网被售卖。
然而,最令乌克兰民众感到绝望的,莫过于彻底丧失话语权了。在特朗普和普京商讨“如何划分利益”之际,泽连斯基甚至都无法拨通电话。
欧盟承诺的500亿欧元援助,由于匈牙利投出否决票而被拖延了半年;美国众议院在是否继续拨款一事上吵得不可开交,共和党议员干脆直言:“乌克兰并非美国的第51个州。”
而这样的场景,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军舰强行轰开清朝的大门之际,列强也将中国视作“盘中餐”,就像对待一只“烤鸭”一样。
自鸦片战争起至八国联军侵华这段时期内,每一回出现割地赔款的情况,其中所蕴含的都是“弱国无外交”这一令人悲痛的事实。直至1949年新中国创立之际,国家的基础依旧薄弱得超乎想象——当时全国的钢产量不足16万吨,甚至铁钉都得依赖进口,文盲所占的比例高达80%。
彼时毛主席面临着一道生死抉择:是先发展能迅速见成效的轻工业,从而让民众得以温饱?亦或是节衣缩食发展重工业,去博一个国家强大的未来?
后一个选择在当时遭到了强烈反对,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有人进行过计算:1952年全国人均粮食仅有570斤,挨饿之人随处可见。要是集中力量制造拖拉机、兴建炼钢厂,那得让农民多上缴多少公粮呢?
然而毛主席所考量的是另一番情况: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飞机竟敢沿着鸭绿江进行轰炸,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深知中国无法制造出一架喷气式战斗机。
在政治局会议上,他猛地一拍桌子,说道:“帝国主义为何敢于侵略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缺乏强大的工业啊!”
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逆袭拉开了帷幕。上海的资本家荣毅仁将家族的全部资产捐献出来以支持工业化建设,河南的农民王进喜率领全村人耗时三个月建成土法炼钢炉,钱学森舍弃美国优厚的待遇返回国内,过着艰苦的生活投身于导弹研发……
截至1957年,中国的钢产量急剧增长至535万吨,机床产量更是达到了原来的401倍。当西方记者讥讽“中国人连厕所都用来炼钢”的时候,他们并不知晓,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土高炉”,为日后的核潜艇、洲际导弹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当下,网络上有部分人常常讲:“毛主席所处的时代会让人忍饥挨饿。”然而,他们刻意回避了两个事实:其一,1949年的时候,全国粮食产量仅有1.1亿吨,而截至1976年,粮食产量已经增长到2.8亿吨了。
二是在同一时期,人口数量从5.4亿迅猛增长至9.3亿。更为重要的是,倘若没有那30年所奠定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就根本没有开展的前提。
浙江义乌的小商品所采用的染料为国产,广东东莞的电子厂依赖于自主的电网,即便是袁隆平所研究的杂交水稻也离不开化肥厂的支持。
当年也有人提出走“乌克兰模式”:不要再发展重工业了,多纺织布料、多生产糖,好让老百姓过上几天舒坦日子。
然而,历史已经作出了回应——那些将轻工业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的国家,到现在仍然在产业链的最底层艰难求生。
1947年印度独立之际,纺织业在其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2%。然而,70年的时光悄然流逝,印度如今仍然需要凭借出口棉花来获取外汇;在埃及,位于尼罗河畔的纺织厂,到现在还得依靠从欧洲进口染料。
再看中国这边,2023年仅浙江龙盛集团这一家企业所生产的染料数量,就足以供全球服装业使用两年之久。
其背后的原理十分简单:制造袜子仅仅需要缝纫机就可以,然而制造缝纫机却得依靠机床;至于制造机床呢,则必须从炼钢起步。
资本家自然是乐意投资那些能够快速见到效益的轻工业的,可是要是没有国家意志强力推动的话,永远都不会有人掏钱去做亏本的重工业。毛主席洞察得十分明晰:“这就如同打地基。当下辛苦一些,后代子孙就不必去给他人做长工了。”
回顾往昔,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明明身为战胜国,却面临被割让山东的要求。外交官顾维钧满怀悲愤地讲道:“山东对于中国而言,是绝不能失去的,这就如同耶路撒冷对于西方一样重要!”
在特朗普和普京的通话记录于不久前被曝光之后,基辅的街头涂鸦者留下了这样的话语:“乌克兰并非餐盘里的炸肉排。”
然而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纷争永远不会止息。当非洲诸国就5G基站之事向华为寻求援助之际,当沙特王储承受着美国方面的压力购买中国无人机之时,全世界其实早就明白:真正的强者,从来都是那些能够将自己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之人。
此时重新审视毛主席所说的“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句话,不禁对毛主席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
想当年,我们拼尽全力打造出的156个重工业项目,还有三线建设如同地下长城般的工程,现在已经变成了大国崛起的坚实支柱。再看看一些东欧国家,轻易地就相信了西方所鼓吹的“民主自由”的虚幻童话,到最后,连国家主权都沦为泡影。
最后送给那些直至今日还在对毛主席有所抱怨的人一个直击灵魂的拷问:要是当年中国打算成为“东方乌克兰”的话,如今的我们会是坐在餐桌旁,还是沦为餐盘里的食物呢?
参考资料:
美俄通话,"乌克兰在菜单上"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