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只懂“盗”,却不懂“道”。
失信于天下之后,必然是自绝于天下。
所以说美国之败,在我们华夏先祖那里,早有定论。
当然也不能太苛责美国无知任性,毕竟它的底蕴实在是太浅薄了:
从1776年建国至今,美国也才刚刚250岁,可不正是鲁莽草率的年纪。
但年轻不是不学习的理由,想要学会做人处世,还是得向我华夏虚心求教。
1
信义这两个字,说着简单,可一旦丢了,就别想再完完整整地拾回来。
战国时期,秦国变法起初何其艰难,所以商鞅用【立木为信】开了个好头,老百姓一看搬个树干真能得到赏金,这才对官府的政令感到信服。
燕国在群雄中属于弱小,引进人才何其不易,所以燕昭王听取郭隗(wěi)进言,效仿【千金买骨】:
大家一看连郭隗这种“小才”都受到了极高的优待,于是各路“大才”纷纷涌入燕国,这才有燕国逆袭齐国,达到一时巅峰的盛况。
乍一看信义真的很破费,但对一个国家而言,为之耗费再多都是划算的。
反之,赚不过先骗,骗不过就抢,把信义当厕纸随意挥霍,丧失所有人的信任,最后内外之乱只会愈演愈烈,直到毁灭。
我们看汉高祖刘邦,这个道理他就领悟得极好。
建汉之后他最恨谁,最想整死谁?
那一定是雍齿啊!
此人在刘邦起兵初期最艰难之时,狠狠地背刺了刘邦,搞得在外搏命的刘邦丢了老家。
暴怒的刘邦前后打了三次,最终才把雍齿打跑,但根本就不解恨。
即便如此,在面对麾下诸将质疑刘邦不想按功封赏时,刘邦果断听取张良建议,捏着鼻子先给雍齿封侯。
此事让诸将看到了刘邦的信义,都愿意继续听大汉皇帝驱使,于是一场潜在的骚乱自然散去。
别以为这种事听着简单,就很容易做到,同样熟读这些历史的后辈英豪们也往往难以做到。
2
汉末群雄争霸时,在信义一道上能够及格的,就属实寥寥无几。
有道是,曹操之败在于杀边让,袁绍之败在于杀臧洪,孙权之败在于杀关羽。
以上这三位都是历史上的人杰,但都没有克服人性中的缺陷,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
边让是大儒名士,因为说曹操坏话,就被曹操给砍了。
当时肯定是解气了,但事后曹操在业内的名声算是臭了,一个动辄杀人泄愤的君主,怎么可能有信义?
就连铁杆心腹陈宫都产生了自我怀疑,于是联合张邈等人迎接吕布入主兖州,使得领兵在外的曹操差点丢了大本营。
这事对曹操的触动不小,后来的狂士祢衡曹操就没敢亲自杀,但使了个阴招送往刘表处,最后使得祢衡死于黄祖之手。
不过曹操后来的格局还是不大,随着权势的增长,又开始凭个人好恶杀人,像孔融、崔琰等名士之死,都令天下人心中一寒。
其实曹魏在曹操时期就已经埋下了寡恩无德的底调,所以后来司马氏在篡夺曹魏的过程中,真心愿意帮曹氏的人很少。
袁绍也差不多,不愧是曹操的发小,真是物以类聚。
臧洪既是名士,也是义士,早期促成了酸枣反董联盟,为天下人之先驱。
后来因为救援张超的事二人冲突,臧洪恨袁绍心无大义、只谋私利,致使袁绍为了树立淫威最终处死臧洪。
一个欲成就大业的君主,需要先彰显信义,然后才能网罗天下英才为己用,而不是先斩义士,逞自己的威风。
所以我们看很多人才起初都在袁绍那边,但干一阵子就跑了,问题主要就出在不讲信义、不能服众上。
孙权与袁绍类似,杀的既是忠义之士,又是盟友大将。
不光如此,偷袭江陵的过程中还搞了个【白衣渡江】,堪比司马懿搞臭【洛水之誓】。
这种行径妥妥地属于背信弃义,从此蜀吴联盟再难对曹魏形成有效攻势,而短视的东吴政权也从此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由此可知,信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着人心向背,而人心的力量大到你无法想象。
3
毛主席常讲,要始终同人民在一起,说的就是凝聚人心,国家方能逐渐强大。
而近来川普与财阀做空国家,搅乱市场,不顾本国人民死活,自己却赚得盆满钵满,真是丑态出尽,贻笑大方。
显然,如今的美国高层不但站在了本国人民的对立面上,而且还站在了世界人民的对立面上。
背信弃义,人心丧尽,如此国家,焉有不败之理。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头条@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喜欢,请点赞关注。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