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海市体育局举行了2025年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授牌仪式,新一轮53家社会体育机构获得授牌。新一期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专题培训班(第一期)随后开班,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市“社会基地”的负责人和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名家”的带领下,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为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蓄力。
全力支持社会力量办训
为引导本市社会力量规范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社会办训模式,首次命名了一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标志着社会力量正式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阵地。通过经费扶持、加强培训、统筹管理等手段,将社会办训机构正式纳入青训体系,鼓励、引导更多社会机构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截止到2024年,历经两个周期创建工作,上海市体育局共命名“社会基地”91家,累计投入扶持资金4500余万元,成立“社会基地”中心组,每年举办“社会基地”专题培训,选派人员参加全国相关培训。
在市级“社会基地”引领下,各区体育行政部门加强了辖区内社会办训机构的管理和合作,配套相应扶持和奖励政策。目前,全市已有374家社会办训机构在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上海市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上海市足球协会备案,注册青少年运动员18291人,比例逐年提升;涉及55个体育项目,不仅有足球、田径、游泳、乒乓球、射击等基础大项和传统优势项目,还有攀岩、滑板、冰雪、棋牌等新兴奥运项目、冬奥项目和智运项目。
社会办训成果显著
目前,“社会基地”后备人才培养已初显成效:在输送方面,向市优秀运动队直接输送(引进)1人,间接输送1人,34家基地向市区两级青少年高水平运动队(二线)输送了优秀苗子;在比赛成绩方面,共有24家基地在全国比赛取得好成绩,累计获得12金13银13铜。社会办训基地已经成为各区青训体系的重要补充,是上海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校、学校、社会力量“三驾马车”中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2024年,新一轮“社会基地”创建工作开展,吸引了全市102家社会机构积极申报。经专家评审,15家单位获评“精英基地”,38家单位获评“培养基地”,覆盖全市14个区,涉及体育项目21个。随着“社会基地”建设迈入第三周期,全市社会办训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他们将协同传统体校办训与普通学校办训,构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三驾马车”并进的新格局,实现良性竞争、健康发展。
专业培训让社会机构“充满电”
如何让更多优秀的“小姚明”“小刘翔”从社会培养基地走出来,离不开完备的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科学训练方法。为了帮助提升社会培养基地的办训效益,提高基地管理人员和教练员的专业素养,为上海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添砖加瓦,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举办了新一期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专题培训班。
为期三天的培训班请来了青少年科学训练领域颇有建树的资深教练、高校教授和上海市体育局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授课的内容聚焦政策和法律法规解读、运动员输送管理办法、体育竞赛管理等各方面,更有面向教练员的科学选材、体能训练和运动损伤防治等专业知识和实操练习。
前来参加培训,有不少社会培养基地的老总亲自“挂帅”,上海马良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总经理万惠萍就是其中之一。俱乐部从2008年起步到如今,已经输送了4名运动员到市级的二线运动队,并入选了新一期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精英基地”。亲自来培训“听课”,万惠萍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信息互通的机会,“比如今天在培训中,关于下一届市运会运动员报名年龄组的最新变化,我都拍下了照片,会及时带回去和教练组沟通,并且根据最新的政策,调整备战队伍的状况。”她说,“我们俱乐部的教练,除了带训之外,还要了解反兴奋剂的要求,还要会处理伤病,这次的培训都是‘干货’,收益颇多。”
上海红岩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汤海每次培训,都是亲自来,他说:“这样的培训给我们社会办训机构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一是了解政策,二是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俱乐部的小朋友提供服务和后勤的支持。”他认为,这些面向青少年人才培养的政策,可以让社会办训的俱乐部对于未来的布局或发展以及运动员的培养方向,都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指引。据了解,俱乐部主要是面向青少年攀岩的培训,目前已经有学员输送到市队,还有学员入选了国少队。“其实家长们对输送等政策非常关注,这样的培训之后,我会把解读带给我们的教练员,他们可以更直接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对运动员培养的方向作出合适的规划和指引。”他说。
原标题:新一期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授牌,专项培训指导培养更多“小姚明”“小刘翔”
栏目主编:陈华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龚洁芸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