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拐卖17名儿童的罪犯余华英在贵阳被执行死刑。这一跨越30余年的特大拐卖案终告落幕,撕开了12个家庭的伤痛记忆,也见证了中国司法对拐卖犯罪的“零容忍”决心。
从“卖亲生儿”到跨省拐卖团伙
余华英的罪恶始于1993年。因生活拮据,她与同居男友龚显良将亲生儿子以5000元贩卖,从此走上拐卖儿童之路。十年间,她流窜贵州、云南、重庆等地,以“诱骗”“设局”等方式拐走17名儿童,年龄最小的仅4岁。为降低家长警惕,她甚至让亲生女儿接近目标孩童,作案后迅速逃离现场。
关键转折:5岁受害者的26年复仇
案件突破口源自被拐者杨妞花。1995年,5岁的她被余华英以买零食诱骗拐走,以3500元卖至河北。其父母因寻女无果相继病逝,姐姐沦为孤儿。2022年,杨妞花通过DNA比对寻亲成功,并在警方提供的照片中一眼认出余华英。她的指认成为案件关键证据,推动余华英落网。
司法正义:四次审判,死刑终局
余华英案历经波折:2023年一审被判死刑后,因漏罪发回重审,最终在2024年10月重审中确认拐卖17名儿童的罪行。法院以“犯罪手段极残忍、后果极严重”定性,驳回了余华英的上诉。庭审中,她始终未真诚悔过,直至死刑裁定宣读时才流泪,但未向受害者道歉。
破碎家庭:27年寻子与余生创伤
被拐家庭中,胡兆周夫妇为寻儿女摆修鞋摊25年,花光积蓄走遍全国;杨妞花双亲含恨离世,姐姐因辍学至今不识字。尽管部分孩子被找回,但亲情裂痕难愈,有父母因长期悲痛患病身亡。心理学专家指出,被拐者普遍存在心理创伤,需长期干预。
社会警示:技术打拐与法律升级
此案推动了中国打拐体系的完善。目前,新生儿指纹、DNA等信息已纳入国家数据库,2023年修订的司法解释明确“长期、多次拐卖”可判死刑。余华英的伏法,既是司法的胜利,也为“天下无拐”目标注入强心剂。
杨妞花的泪与愿
得知余华英伏法,杨妞花痛哭:“终于告慰了父母在天之灵。”她推掉工作赶回贵州祭拜,而胡兆周感慨:“30年煎熬,等来了正义。”这场跨越两代人的追凶,终以生命代价划下句点,但被拐之痛仍警示社会:守护儿童,任重道远。
(综合自央视新闻、北京青年报等报道)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