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城,一场关于爱国卫生运动的治理变革悄然展开。过去“政府主导、群众配合”的被动模式,正逐步转变为“全民参与、主动预防”的新格局。
这一转变背后,是桂城将卫生健康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引擎,通过健康宣教渗透、专业队伍组建、协同机制赋能等多重路径,推动基层治理从“回应型”向“主动型”跨越的生动实践。
宣教同行,让健康意识扎根
“防蚊之本,首在提升意识”——桂城深谙此理。为激发居民对于登革热防控的内生动力,牢固树立“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桂城抢抓防控先机,以“分层宣传+精准动员”的宣教模式,让健康知识多渠道触达不同年龄段的居民。
针对青少年人群,桂城在登革热海报中巧妙融入“哪吒”元素,并在地铁站、商超、社区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域进行全覆盖张贴,以视觉冲击强化公众记忆;针对中老年人群,桂城推出科普短视频《三句半登革热防控》,用“接地气的语言+洗脑的节奏”,通过快板说唱的方式,告诉居民防蚊灭蚊就能防控登革热。
千灯湖环宇城户外LED屏播放登革热宣传画。
以桂城大圩、文翰、江滨等社区为例,登革热防控流动宣传站、流动讲堂“开进”小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带着快板、漫画上门,通过康复居民现身说法、反面案例警示等形式,用“家常话”讲解防控知识;楼道议事会、巷长接待日上,居民与卫健专家共商灭蚊方案,曾经的“旁观者”成了“献策人”……
文翰社区开展楼道议事会,动员楼长集思广益推动社区登革热防控工作。
不难发现,桂城的健康宣教不再是一纸通知,而是化作可触可感的社区文化符号。从健康环境的打造到防控网络的构建,从健康宣教的精准触达到居民参与的创新激活,桂城正通过卫生健康工作悄然改变着居民的行为逻辑。
大圩社区设置登革热预防流动宣传摊。
行动破局,激发主动治理活力
观念转变是起点,行动落地才是关键。
爱国卫生运动,是桂城卫生健康工作赋能社会治理的有力载体。今年以来,桂城已连续14周针对闲置屋、闲置地、天台楼顶、在建工地、农贸市场等蚊媒孳生重点区域,开展杀灭越冬蚊虫行动及春季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夏北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清理社区闲置地积水。
相关行动共动员党员志愿者、驻点团队、社区工作人员等1万余人次参与,清理垃圾120吨,清理蚊媒孳生地超1.2万处,入户宣传8000多户;检查在建工地60多个次、农贸市场180多家次、大型商业综合体100多家次,形成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的全域环境治理格局。
夏东社区组织党员群众疏通沟渠。
桂城如何通过爱国卫生运动激发居民主动治理活力?从海逸社区金穗花园的蜕变中就能窥见一二。
桂城战队对金穗花园开展整治攻坚行动。
金穗花园是一个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楼盘,开发规划曾为业主买地自建模式。小区因长期缺乏管理,部分居民私自搭建鸡棚、开垦菜地,导致垃圾堆积、积水成患,成为蚊虫孳生的“重灾区”。
为彻底清除蚊媒孳生黑点,桂城街道针对金穗花园展开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在行动开展前期,海逸社区通过张贴温馨提示、入户走访等方式,积极向居民宣传登革热防控知识和环境整治要求,逐步赢得居民的理解与支持,成功动员小区居民主动清理违规菜地4处、拆除鸡棚3个。
针对小区内的闲置地,经居民集体同意,桂城卫健部门联合驻点团队、社区、城建、城管、房管、物业等多方力量,发起“清、围、管”三步攻坚。以“环境治理”为优先原则,锁定6处蚊媒孳生高风险区,开展杂草清除、杂物清运、违规菜地整治、窝棚拆除等行动,累计清理闲置地3000余平方米、绿化垃圾81 吨,并同步完成300米挡板围蔽。
目前,金穗花园小区建立起“日常巡查+物业包干+居民监督”的管理机制,通过社区、物业、居民三方共同协作,对整治后的小区环境落实长效管理,确保整治成效。
金穗花园整治前环境。
金穗花园整治后环境。
桂城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活力源自“人”的觉醒。当健康知识转化为行动自觉,治理便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协奏曲”。
专业赋能,创新居民共治路径
登革热防控不仅是是公共卫生课题,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桂城以“专业赋能+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将蚊媒防制从政府单向管理升级为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共治实践,探索出一条“技术精准化、责任明晰化、参与常态化”的治理新路径。
据了解,目前桂城已组建起1005人的应急处置队伍、265人的应急消杀队伍以及143人的质量监督员队伍,并以三支队伍为骨架,通过“实操大练兵+理论微培训”,持续强化消杀实践技能,以专业技术赋能社区登革热防控。
桂城街道开展登革热防控应急队伍消杀培训演练。
值得一提的是,143名蚊媒防制质量监督员中,32%为社区居民代表。队伍的建立既为社区干部“松绑减负”,又实现治理权利的让渡,极大激发了居民参与共治的主体意识。
南海区有害生物防制行业协会消杀技术骨干讲解和示范热烟雾机操作技巧。
依托每月对社区的2次蚊媒密度动态监测(布雷图指数、诱蚊诱卵器法),桂城针对蚊媒防制工作,建立形成“数据预警-问题派单-整改验收”的管理闭环,通过对蚊媒指数超警戒值的风险区域进行靶向消杀,让防控资源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此外,桂城还在辖内45个社区探索推行蚊媒防制质量考核付费机制,服务付费与消杀质量的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将行政监督转化为市场契约,让“应付检查”变为“主动提质”。
从“回应”到“主动”,从“政府管”到“全民治”,登革热防控的“桂城模式”,本质是以专业化解治理碎片化,以制度激活社会参与。它证明: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既需要政府“搭台”时的专业担当,更离不开居民“唱戏”的主动参与。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环境的焕新,更是一场关于人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深刻启蒙。
文/南海融媒记者 何燕慧 通讯员 张楚乐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