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戚薇和李承铉在《妻子的浪漫旅行》里,也有“吵架”的一天。
有不少观众在看完这期节目后,觉得戚薇有点小题大做了。
但叨姐却觉得,除了态度稍微有点强硬,显得咄咄逼人之外,戚薇坚持及时沟通没毛病。
抵达巴黎后,戚薇发现旅馆的门牌号是“7”,她冲着门牌连续指了三次,但李承铉都没有反应。
睡觉前,戚薇问李承铉:你当导游压力很大吗?
李承铉第一次没听清,戚薇又问了一遍,李承铉才说:还好。
戚薇觉得,李承铉自从知道自己是导游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像他自己了。
她的判断是来自于李承铉的状态。
戚薇举例说,平时李承铉看到“7”这个数字是非常敏感的,但这一次,自己指了三次,李承铉都没有看见。
因此,她觉得有必要跟李承铉好好沟通一下这个问题。
戚薇认为,李承铉在担任导游的过程中,过于紧张了,她觉得大可不必。
在戚薇看来,这次旅行一共四组家庭,而且已经磨合了好几天,大家都很配合,也有丰富的旅行经验,作为导游,只需要把几个时间节点卡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大家当孩子一样来照顾。
李承铉是那种计划性比较强的人,所以,他出门旅游必须要提前做好计划,否则就会心慌。
戚薇则认为,他们从上任到出发之间的时间非常短,所以还没有来得及看完节目组给的手册,没有必要提前慌乱。
有问题,看完导游手册寻找解决方案就可以了。
其实,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李承铉属于那种必须要提前做好所有的功课才能心中不慌的;而戚薇则相信一切都会有解决的方案,船到桥头自然直,不需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担忧。
其实都没有错。
在沟通的过程中,大家觉得戚薇有点“作”的点有两个。
一是三次指“7”,李承铉没有看见;二是李承铉去洗手间的时候,关门有点重,戚薇很不高兴,质问李承铉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
李承铉说自己没有摔门重,戚薇却说:我听到就是重。
显得有点强势和不讲道理。
这两点,叨姐觉得应该分开来看。
关于李承铉没有留意到“7”这件事,不能算是戚薇的作,这只是她评判李承铉状态的其中一个参照。
对戚薇和李承铉来说,担任巴黎站的导游是意料之外的。
旅程的后两站分别是巴黎和成都。阿诺是比利时人,母语就是法语,而且有在法国生活的经验;而戚薇是成都人,对成都的了解程度远胜其他三对夫妻。
所以,大家一开始都默认了阿诺和董力是巴黎站的导游,而戚薇和李承铉则负责最后一站。
但节目组显然不想让大家这么舒服,玩了一个小反转。
从知道要成为巴黎站的导游开始,李承铉就有点不对劲了,有一种强颜欢笑的感觉。
戚薇作为妻子,当然更了解李承铉,也比观众更明确地感受到了李承铉的焦虑。
在他们沟通的过程中,李承铉也承认自己是紧张的,甚至一度感觉到了头晕,这也侧面说明了戚薇的观察是对的,李承铉确实不像平常的自己了。
只不过这个“7”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标签而已。
在沟通的态度上,戚薇的确有一些强势,这体现在一些语气和眼神上。
也体现在,听到关门的声音重,立刻就联想到对方是故意的,并要问个清楚。
包括李承铉从卫生间出来,表示自己已经不焦虑了,但戚薇依然认为,如果李承铉的状态真的变好了,自己就不会继续跟他掰扯了。
哪怕李承铉认为戚薇太敏感了,她还是坚持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
确实有点压迫感。
话又说回来,戚薇李承铉已经结婚10年了,应该已经形成了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沟通模式,她能用这样的方式跟李承铉说话,两人的关系还这么好,就说明问题不大。
整体来看这一段,叨姐觉得戚薇是对的,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戚薇处理问题的时机是对的。
虽然一开始就发现李承铉的状态不对,但戚薇并没有当场发作。
回到房间后,两个人一起把第二天的行程,餐饮都安排好之后,戚薇才开启了这个话题。
这说明她不是在无理取闹或者“作”,而是真的觉得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戚薇的出发点也是对的。
虽然需不需要提前做周密的准备这件事不存在对与错,但如果李承铉因为担任导游而过度紧张,影响到他个人的状态,那么作为妻子,帮助他缓解紧张是应该的。
何况,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李承铉如果不能好好享受旅程,那么戚薇的旅行感受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在这一站的开始就把问题聊明白,总比带着问题开始旅行要强。
抛开那些带着情绪的话,戚薇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导游的工作不需要给自己太多压力,也不需要一口气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不必太焦虑。
第二,不要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夫妻俩可以一起解决,作为妻子,戚薇也愿意跟李承铉分担。
第三,虽然做导游需要服务好大家,但也不必牺牲个人的旅行体验。
这样看,其实戚薇是有道理的,对吧?
而且,叨姐觉得有一点也蛮重要的,那就是夫妻之间,哪怕不是那么有道理,一方有情绪了就说出来,让对方知道,这也是一种良性的沟通。只要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就可以了。
总比生闷气,或者明明有情绪却说自己没情绪要强多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