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在钓鱼岛再次发生对峙,局势变为4对1,另一边,日本还成立了新部队,石破茂已致电美国。那么,这一系列事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日方的举动又意味着什么?
近日,中日围绕钓鱼岛的争端再度升级,4月7日,中国海警2303舰艇编队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按照日本方面说法,四艘中国海警船搭载机关炮,与日方巡逻船形成“4对1”对峙态势,这一事件不仅延续了中日长期以来的领土争议,也折射出两国在地区安全、外交博弈及大国关系中的复杂互动。
要知道,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为了应对日方觊觎钓鱼岛的野心,中方通过海警巡航强化实际管控。自2020年后,中国海警在钓鱼岛海域的巡航频次显著增加,此次对峙中,四艘中国海警船与日本“鹤丸”号的冲突,进一步凸显了双方在争议海域的角力。
值得注意的是,钓鱼岛争端并非孤例,近期,日本在军事领域动作频繁。4月6日,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宣布成立由陆海空自卫队联合组成的“海上输送群”,该部队总部设于吴港基地,初期配备两艘运输舰,计划到2027年扩至10艘,规模约100人。
尽管日方声称其职能为“后勤运输”,但分析来看,这些舰艇具备两栖登陆能力,实际是日本构建远程投送与进攻性力量的关键一环,此举与其2018年设立的“水陆机动团”形成配合,目标直指所谓“台湾有事”和“钓鱼岛有事”的假想场景。
然而,此举也引发广泛质疑,作为二战战败国,其和平宪法明确限制进攻性军事能力,但近年来通过“文字游戏”和渐进式改革,日本逐步突破防卫界限。例如,2023年通过的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将中国定义为“最大战略挑战”,并大幅增加军费预算。此次“海上输送群”的成立,不仅挑战战后国际秩序,更对亚太地区稳定构成威胁。
至于这些军事动作的背后,则是日本的内外交困。4月7日,石破茂公开将美国对日加征的“对等关税”称为“国难”。特朗普政府近期宣布对日本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这对依赖对美出口的日本经济堪称重击——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达6万亿日元,占出口总额近三成,有评估显示,仅汽车关税一项就可能导致日本2025年GDP萎缩0.3%。
对此,石破茂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危机。2月上旬,石破茂紧急访美,提出对美投资1万亿美元、增购武器等“投名状”,但特朗普仅以“构建美日黄金时代”的空洞承诺回应。4月7日,石破茂再次与特朗普通话,双方同意继续磋商,但美方坚持设定“强硬但公平”的谈判框架。显然,日本在贸易问题上缺乏议价能力,石破茂的“妥协外交”成效有限。
这一困境暴露了日本外交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其安全高度依赖美国,需在军事、政治上配合美方战略;另一方面,经济上又难以承受与美对抗的代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其在钓鱼岛挑衅的举动,也可以说是在向美国展示“忠诚”,以换取贸易谈判中的筹码。4月初,美国防长赫格塞思访日前夕,日本渔船非法进入钓鱼岛海域,恰好呼应了美方所谓“依据《美日安保条约》协防钓鱼岛”的承诺。
然而,日本的投机行为难以掩盖其战略短视。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坚定不移,海警力量的常态化存在已形成有效威慑。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外交渠道明确要求日本正视历史问题,并警告其不得在台湾问题上“打擦边球”。若日本继续充当美国“印太战略”的马前卒,不仅将损害中日关系,还可能因过度依赖美国而丧失外交自主性。
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在于,两国既有历史恩怨和领土争端,又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2024年,日本对华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23%,若日本因追随美国而损害对华合作,其经济代价将远超关税冲击。正如此前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被阻一事所示,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牺牲盟友,日本若不能吸取教训,恐将再度沦为“牺牲品”。
总的来说,当前的中日钓鱼岛对峙与美日博弈,既是历史问题的延续,也是全球格局变革的缩影,日本的军事扩张与对美妥协,反映了其在大国竞争中的焦虑;而中国的坚定维权与开放合作,则展现了维护主权与区域稳定的决心。对于日本而言,如何在“远亲”与“近邻”间作出明智选择,不仅关乎其国家利益,更将深刻影响亚太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