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近日,徐州经开区法院的判决书为持续四年的网络暴力案画上句点。
农民歌手朱之文用法律武器捍卫名誉权的同时,也在无意间斩断了朱楼村持续十余年的"流量经济"命脉。
这场维权胜利背后,折射出草根明星与乡土社会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更暴露出数字时代隐私权与流量经济的尖锐矛盾。
被军大衣包裹着登上春晚舞台的朱之文,或许从未料到成名会成为一场持续十四年的生存考验。
自2011年《我是大明星》舞台走红以来,这位菏泽单县农民的生活就陷入了全民围观的漩涡。
朱楼村主干道逐渐演变为露天直播间,村民们的锄头换成了自拍杆,连村口小卖部的油锅都因直播朱家早餐而沸腾——数据显示,某短视频平台注册的"大衣哥"相关账号超过2000个,其中47个账号粉丝量突破十万,最高单条视频播放量达580万次。
网络暴力的阴霾始于2020年。
某女网红通过AI换脸技术,将朱之文头像嫁接至淫秽视频男主角身上,炮制出"私生子"等耸动谣言。
四年间累计发布290条侵权视频,单条最高传播量突破21万次。
"那些拼接视频里,我的脸出现在赌场、夜店甚至监狱,连襁褓中的孙子都被P成私生子。"
朱之文在庭审陈述时,手指关节因紧握而发白。
这些数字暴力直接导致其商演报价从巅峰期的20万元/场腰斩,更让家人患上公共场所恐惧症。
取证过程堪称现代版"大海捞针"。
律师团队从37个平台调取5.6TB视频数据,仅司法鉴定费就耗资48万元。
平台方以"技术障碍"为由拖延提供用户信息,被告更是三次变更居住地逃避送达。
"最艰难时,我们甚至需要请网警协助破解加密云盘。"
代理律师透露,案件管辖争议让诉讼程序在济南、徐州两地法院间反复拉锯,仅管辖权异议就耗费11个月。
2025年春节前的朱楼村,还保持着日均500人次的直播盛况。
村民老王靠着直播朱家早餐月入3万元,村口"大衣哥故居参观"门票日销售额突破8000元。
无人机盘旋在朱家院子上空,47个主播曾在大年初三挤满墙根,连厕所方位都被标注成"网红打卡点"。
"拍老朱家房顶都能涨粉",这种畸形生态在判决生效后戛然而止——直播间在线人数断崖式下跌至个位数,某300万粉丝账号单日掉粉7.2万。
经济阵痛催生出集体怨怼。
曾经月入数万的直播从业者,如今在村委办公室前拉起"还我饭碗"的横幅。
"他清静了,我们喝西北风吗?"
村民李某指着冷清的街道抱怨。
更讽刺的是,某邻村青年因"拍摄朱家日常"购置的航拍设备,现在沦为田间驱鸟工具。
据统计,朱楼村第三产业收入从2024年的1700万元骤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不足200万元,九成相关从业者被迫外出务工。
这种矛盾在朱之文为村里修建的幼儿园墙上得到具象化呈现——崭新的功德碑留着被砸毁的裂痕,旁边歪斜贴着"直播培训班招生"广告。
"他们既想要现代化设施,又想保留封建式的人身依附。"
社会学者指出,这种既要明星带动经济又不愿给予尊重的心理,本质上是将人物化为"流量血包"。
司法胜利未能消解更深层的文化困境。
判决书墨迹未干,某直播平台便涌现出"复仇者联盟"话题,参与者通过AI语音合成技术,将朱之文经典歌曲改编成讽刺RAP。
更值得警惕的是,"去朱楼村讨说法"成为某些网红的流量密码,仅3月第一周就出现12起强闯朱家院落的治安案件。
这场维权战役暴露出三大社会病灶:网络平台审核失位、基层法治意识淡薄、商业伦理集体滑坡。
"当流量成为硬通货,道德就变成了可拆卸的装饰品。"
中国互联网协会2025年白皮书显示,类似"蹭流量型侵权"案件年增长率达67%,但胜诉率不足18%。
朱之文案的突破性意义在于,首次将"持续性网络暴力"纳入刑事追责范畴,为同类案件树立量刑标杆。
站在朱家修缮一新的院门前,54岁的朱之文抚摸着斑驳的门环:"我就想能安心下地薅草,赶集时没人追着拍。"
这个朴素的愿望,在流量狂欢时代竟显得如此奢侈。
当最后一批直播设备撤出朱楼村,留下的不仅是冷清的街道,更是关于尊严与贪婪、法治与乡情的深刻拷问。
或许真如他所说:"没了那些乌泱泱的人气,麦苗反而长得更旺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