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语喜剧界,赵本山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的演艺生涯堪称一部传奇。从籍籍无名的民间艺人,一路拼搏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大师,尤其是在春晚的舞台上,他曾是无数观众翘首以盼的存在,却又在巅峰之际决然转身,再也没有登上那个让他声名大噪的舞台,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赵本山 1957 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自幼命运坎坷,6 岁便成了孤儿,跟着盲人二叔生活。二叔精通拉二胡、吹唢呐、弹三弦等民间技艺,赵本山耳濡目染,也学得一身本领,尤其是三弦,为他日后的演艺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17 岁时,他踏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后来又加入威远乡业余剧团、西丰县剧团,开始主演二人转。彼时的他,在民间舞台上默默耕耘,凭借对表演的热爱和天赋,逐渐崭露头角。
1982 年,赵本山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在拉场戏《摔三弦》中,他饰演盲人张志,凭借出色的表演,在辽宁省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中一举成名,荣获演出一等奖,还因此考入铁岭县剧团。此后,他的事业稳步上升,1986 年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1987 年与潘长江搭档的《瞎子观灯》大获成功,在沈阳连演近五六百场,场场爆满,他也被观众亲切地称为 “天下第一瞎” 。
1990 年,在姜昆的推荐下,赵本山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与黄晓娟合作小品《相亲》。小品中充满底层和民间气息,让观众倍感亲切,赵本山也凭借这个作品获得 “双星杯” 戏剧曲艺类第一名,就此开启了长达 21 年的春晚小品之路。在这期间,他奉献了无数经典作品,如《红高粱模特队》《卖拐》《卖车》《不差钱》等。21 次登上春晚,13 次获奖,“小品王” 的称号实至名归。他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独特的 “蔫哏” 表演风格,成为其艺术生涯的鲜明标签。他的小品,是春晚舞台上的收视保障,承载了几代人的春节记忆。
除了春晚小品,赵本山在影视领域同样成绩斐然。1997 年,他凭借电影《男妇女主任》中的刘一本一角,斩获第 22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男演员奖”。2002 年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刘老根》,播出后成为央视年度收视冠军。此后,他在《乡村爱情》系列、《落叶归根》等影视作品中都有着精彩表现,《落叶归根》还让他获得第 44 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然而,2013 年,赵本山却正式宣布退出春晚,告别小品界,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娱乐圈。关于他退出的原因,外界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赵本山与当时的春晚总导演哈文在创作理念上产生了分歧。哈文认为春晚小品不仅要搞笑,还应具备教育意义,引导观众;而赵本山觉得春晚最大的主题是快乐,大家辛苦一年,在春晚就该放松开心,不应背负过多教育功能。这种理念上的冲突,使得赵本山精心准备的小品在彩排过程中遇到阻碍,最终导致他选择离开春晚舞台。
还有观点认为,赵本山长期在春晚高强度工作,身体和精神压力巨大。春晚小品从创作、排练到最终登台,每个环节都不容有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随着年龄增长,赵本山或许感到力不从心,想要停下脚步,回归生活。而且,他一手打造的本山传媒集团不断发展壮大,旗下众多徒弟也需要他投入精力培养和扶持,将更多时间放在集团事务和徒弟发展上,也是他退出春晚的原因之一。
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喜剧界的泰山北斗,赵本山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书写了辉煌篇章。虽然他不再登上春晚舞台,但他留下的经典作品,至今仍在荧幕上熠熠生辉,他对喜剧事业的贡献不可磨灭。如今,赵本山偶尔还会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像《刘老根 3》《乡村爱情》系列、《鹊刀门传奇》等,每一次出现,都能引发观众的热烈反响。未来,这位喜剧大师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