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张艺谋从《一地鸡毛》改拍《秋菊打官司》?邮局杂志让他一夜变卦

济南出版社好书 · 4 天前
1.jpeg

采访者:中华读书报(以下简称“读书报”)
被采访者:电影《秋菊打官司》原著作者、当代著名作家陈源斌,新作《世事家常》
读书报:不知您是否听说过,文学界传闻如果还有一位导演在看杂志,那就是张艺谋——经历过合作(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秋菊打官司》),您和张艺谋之间交流阅读吗?您认为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是基于什么?
陈源斌:我不仅听说,而且亲历。北京见面时,张艺谋告诉我,他正在重庆准备拍摄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力作《一地鸡毛》。开机前一天,他按照惯例到邮局购买文学杂志。他先看到的是《中国作家》,头条是《万家诉讼》,二条是从维熙邓友梅的中篇。他又买了一本《小说月报》,头条也是《万家诉讼》,二条是王蒙的中篇。他有点好奇,随手翻开,随即被第一句“太阳好起来了”和“讨个说法”所吸引。这是个不足三万字的小中篇,张艺谋一口气读完,随即做出决定,放弃《一地鸡毛》,改拍《万家诉讼》。
我和张艺谋之间交流阅读,主要是对《万家诉讼》的理解。张艺谋告诉我,他之所以临时替换作品,是被《万家诉讼》强烈吸引。但是,吸引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却一时说不清楚。我解释说,把故事和情节淹没在生活的“流”中,或者说,把故事情节隐藏在生活画面的背后。张艺谋很认同。拍摄电影时,中途有过剧本戏剧性太强的曲折。最终,剧本被放弃,电影回归了小说风格。《秋菊打官司》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和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证明张艺谋的抉择是对的。
2.png

读书报:您的《万家诉讼》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秋菊打官司》,极大地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尽管后来您也有很多佳作,但在知名度上似乎没有超过《万家诉讼》?
陈源斌:成功的作品为影视提供基础,成功的影视也会极大地扩大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这里面也有运气。
我有个中篇《你听我说》,发在《人民文学》头条,并被多次转载。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时改名为《刑警故事》。张艺谋的同学、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非认为,《你听我说》超过了《万家诉讼》,购买了版权,准备改拍电影。
《你听我说》的素材是震惊全国的劳荣枝法子英案件,此案发生在我当时居住的城市合肥。这部作品的叙事文字很现代,情节惊心动魄,节奏上则从容不迫。最打动赵非的是,女魔头荣小姐(原型劳荣枝,取了她名字中间一个字“荣”)竟然在警察铁桶般围捕时,镇定自若,从众人眼皮底下大摇大摆逃走,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事实上,在《你听我说》发表十几年以后,小说中的女魔头“荣小姐”原型劳荣枝,终于在福建落网,并被判处死刑。
赵非的摄影成就高过张艺谋,也是进入美国好莱坞的第一位中国电影摄影师。赵非坦言,他准备像同学张艺谋一样由摄改导转型,有意把《你听我说》打造成一部像《红高粱》那样的重量级电影。赵非请了北京电影学院一位教授当编剧,投资方是美国硅谷的一家公司。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由于不可抗力,投资方出了问题,赵非教授的《你听我说》未能如期拍摄。这就是我前面说过的“运气”。
读书报:2005年,您曾与莫言、王安忆、蒋子龙、陈建功、何建明等人一道,被中国作家杂志社推选为该刊“二十年最有影响作家”。回头看时,您如何看待这些名誉?
陈源斌:这当然是荣誉。不过,对我这个年已七秩的人来说,名利和荣誉,如风吹拂,都是过眼烟云。好的心态,健康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报:您当过知青,还当过邮局职员、兼职律师、文学编辑……不同时期,您的读书生活各有什么特点?
陈源斌:我小时候住在镇郊农村,邻居在江苏盱眙印刷厂上班,每年春节探亲,总带一摞书回家。邻居孩子是农村户口,没有上过学。这些书不是让小孩读的,而是当厕纸用的。
于是我跟邻居小孩商量:我教他钓老鳖(这是我的独门绝技),他家里的书让我先读,再还回去当厕纸。
我读的第一本古典名著是《水浒传》70回本。很顺畅,很亲切。《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家乡在兴化“里下河”。《水浒传》的文字,跟我家乡生活用语相近。我十岁左右就能从头至尾复述《水浒传》的情节,说出108将姓名和绰号。
邻居春节探亲带回来的书,多为中国古典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西厢记》《牡丹亭》等,还有少量的外国文学名著。我一本不落,全部读了。我后来的读书,都是少年时期的延续。
读书报:有什么书改变了您的人生经历吗?
陈源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参加醉翁亭笔会,《安徽文学》主编江流先生找谈话,问我读过什么书。我说了四个层次:一是《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二是《封神演义》《三言二拍》等通俗小说;三是《何典》《山海经》等一类杂书;四是《古文观止》等经典文章。笔会地点在醉翁亭旁边,我当场背诵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几年以后,中国作协文讲所首次采用正式考试的方式招生,安徽作协很重视,担心“剃光头”,专门开会推荐重点作者。我不在推荐名单上。江流先生建议把我加进去,说,这是最有把握考上的作者。结果,我真的成了安徽唯一被录取者。
从文讲所八期到鲁院一期再到北大,五年北京全脱产学习,我全身心投入阅读。除了中国经典名著,还读了《百年孤独》等外国名著。北大毕业以后,我很快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万家诉讼》。
读书报:您的山水画和您的小说一样,都具有强劲的冲击力。这和您的性格有关吗?您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作家或画家?
陈源斌:聂震宁先生读过《世事家常》后,说我写得不慌不忙,很有耐心。我的山水画也是这样,用各种墨色,层层点染。很慢,很费时间,很需要耐心。这种画看起来有点脏和乱,但是,装裱以后,就会层次分明,气象万千。当然,这也符合我的性格。
读书报:您有枕边书吗?
陈源斌:既有,也没有。说没有,是指我的枕边从来不放纸质书。说有,书在我的头脑里。我经常躺在床上,默读《红楼梦》《水浒传》里的精彩片断。有时候,会全文默诵苏轼《前赤壁赋》、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经典名作。
读书报:您的阅读有什么特点?
陈源斌:有状态时读书,无状态时不读书。喜欢读的书,反复读。不喜欢的书,弃读。
读书报:如果您组织宴会,会请哪些人?
陈源斌:请恕我冒昧,如果有可能,如果被允许,我会请造物主赴宴,奉以美食,献以虔诚,祝以恭敬,然后问他老人家,精美的大千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
读书报:如果可能去无人岛您会带哪三本书?
陈源斌:既带,也不带。说不带,我到无人岛会首先考虑生存,开荒种地,捕鱼狩猎,带的都是生活工具,不可能带书。说带,前面说过,书在我的头脑里,我会默诵这些书。如果必须三本,那应该是熟悉的《红楼梦》《水浒传》和《古文观止》。
陈源斌新作《世事家常》
电影《秋菊打官司》原著作者、当代著名作家陈源斌的压卷之作《世事家常》,由济南出版社出版。作品以独特视角和细腻笔触,展现了跨越60多年的百姓生活长卷,充满烟火气息,生动描绘时代的风云变幻,是一部向生活、现实与传统致敬的佳作。
3.jpeg

正如书中所表达的,世事就是家常,家常亦是世事,读者能深刻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人性的光辉,从作品中找到现实困境的解决之道。因此,《世事家常》这部小说是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读者细细品味。


来源|《中华读书报》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