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薇
3月26日晚间,纳思达(002180.SZ)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拟通过开曼子公司以0.75亿至1.5亿美元的对价,将旗下利盟国际100%股权出售给美国施乐公司。这意味着这家A股上市公司将彻底退出8年前耗资27亿美元收购的海外资产。
公告显示,利盟国际截至2023年末总资产达214亿元,净资产16.3亿元(约合2.24亿美元),2023年实现营收146.6亿元,分别占纳思达合并报表的55.97%、17.18%和60.90%。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作价显著低于标的净资产值,形成折价出售。
交易定价机制显示,15亿美元基准金额中需扣除约13.7亿至14.1亿美元的预估融资负债,其中包含利盟国际承担的10亿美元有息债务。这部分债务正是源于2016年那场震惊市场的"蛇吞象"收购。当年纳思达联合太盟投资、君联资本组成财团,通过23.2亿美元现金出资和15.8亿美元银行贷款,完成了对纽交所上市公司利盟国际的收购。
这场跨国并购的后遗症持续显现。2023年,纳思达对利盟国际相关商誉计提高达78.84亿元的减值准备,创下A股商誉减值纪录。公司解释称,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导致利盟国际在部分国家的业务面临严峻监管压力,尽管已建立防火墙机制,但经营不确定性持续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利盟国际原为IBM旗下业务,1995年在纽交所独立上市,曾是全球打印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而接盘方施乐公司作为百年老店,虽身为数字印刷技术巨头,但最新财报显示其已陷入亏损境地。
“这相当于上市公司甩掉了一个沉重包袱。”有资深投行人士指出,“虽然表面交易金额不高,但关键是将10亿美元债务转移了出去。”据悉,纳思达早在去年12月就已启动出售程序,此次董事会正式通过重组预案,标志着这场持续近十年的跨国并购将以巨亏告终。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