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从全民爆笑到无人问津!赵本山离场后,春晚小品究竟咋了?

高级橙子C · 6 天前
1990年,赵本山与黄晓娟合作的小品《相亲》登上春晚舞台,短短十几分钟里,笑点密集,引发观众哄堂大笑50余次。此后21年,赵本山成为春晚“钉子户”,《卖拐》《昨天今天明天》《不差钱》等作品,年年都能掀起热潮。他的小品平均每24秒就有一个笑点,像《白云黑土》系列,更是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可在2012年,赵本山却告别春晚,自那之后,春晚小品再难出像《不差钱》这样的神作,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1.jpeg



从创作理念看,赵本山的小品一直扎根于百姓生活。像《卖拐》,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充满东北特色的语言,把生活中那些坑蒙拐骗的小伎俩展现出来,讽刺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他的作品以逗乐观众为首要目标,让观众在欢笑中感悟生活。但后来春晚的创作理念发生了变化。2012年哈文担任春晚导演,对节目提出新要求,强调“先有意义后有意思”。赵本山当年准备的两个小品都因“缺乏深刻的时代意义”被拒。在这种理念下,很多小品开始生硬地加入社会热点和大道理,娱乐性被削弱。比如有一年的小品,为了契合某个热点话题,强行植入说教内容,观众看的时候感觉像是在看一堂生硬的教育课,笑点全无。这种创作理念的转变,使得小品失去了原本的烟火气,也让观众难以从中获得纯粹的快乐。


2.jpeg

演员团队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赵本山在春晚小品界堪称灵魂人物,他有着独特的喜剧天赋,对表演细节的把控近乎苛刻。在小品《不差钱》里,他和小沈阳、毛毛的配合默契十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巧妙地抖出包袱。他还培养了小沈阳、宋小宝等新一代喜剧人,打造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创作表演团队。可随着赵本山的离开,团队逐渐分崩离析。新的演员和创作团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那样的默契和艺术水准。例如某一年春晚,新的小品演员组合虽然很努力,但表演时总感觉配合生疏,节奏把握不好,观众反响平平。没有了像赵本山这样的核心人物引领,没有了默契十足的团队协作,春晚小品的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3.jpeg

观众的审美变化也对春晚小品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前娱乐方式匮乏,春晚是大家过年时最大的期待,赵本山的小品风格通俗易懂,受众广泛,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从中找到乐趣。但如今,网络飞速发展,短视频、脱口秀、情景喜剧等各种娱乐形式层出不穷。观众的选择多了,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笑点变得更加刁钻。比如现在很火的脱口秀,以犀利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春晚小品如果还是依赖老套的情节和传统的搞笑手法,就很难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喜剧的期待各不相同,想要创作出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小品,难度可想而知。


4.jpeg

外部环境同样给春晚小品创作带来了挑战。春晚作为国家级的重要节目,肩负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风向的责任,对节目内容的审核非常严格。这就导致创作者在题材选择和内容表达上受到诸多限制,很多真实的社会现象和犀利的观点无法在小品中呈现。比如赵本山之前的小品,敢于针砭时弊,像反映医疗乱象的内容,如今很难再出现在春晚舞台上。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观众的注意力变得更加分散,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观看一个节目。春晚小品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抓住观众眼球,传递丰富的信息,这对创作者的要求极高。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创作者就像戴着镣铐跳舞,创作难度大幅增加。


5.jpeg

赵本山离开春晚的这十几年,春晚小品在创作理念、演员团队、观众审美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中,陷入了创作困境。要想重现《不差钱》这样的辉煌,春晚小品必须做出改变,回归喜剧的本质,给予创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重新赢得观众的喜爱 。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