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天下 发表于 2025-3-5 06:16:06

新闻头条丨重庆证券交易所未获批准 金融中心梦难圆

2025年2月28日,证监会一纸回复彻底浇灭了重庆的“交易所梦”——“暂不具备条件设立证券交易所”。
重庆证券交易所

这一结论看似突然,实则早有伏笔。
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调规划,到西部金融中心的口号喊了十余年,重庆的金融野心从未停歇。
但为何最终折戟?
我们需从地理位置、经济结构、政治政策三大维度抽丝剥茧。
一、地理位置:成也枢纽,败也枢纽
重庆素有“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之称,但其地理位置在金融版图中却是一把双刃剑。
1. 内陆腹地的天然局限
重庆虽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与中欧班列枢纽,但作为内陆城市,其国际化程度远低于沿海地区。
以2024年数据为例:
1、重庆国际金融机构数量:重庆仅为9家和3家,而上海拥有外资银行分行68家、外资证券公司12家。上海从银行数量是重庆7.5倍,证券公司数量是重庆的4倍,可谓差距巨大,相当于重庆金融机构数量还不到上海的30%。
2、跨境资本流动:上海自贸区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12万亿,重庆仅占其1/10。
我们都知道,金融的本质是资本流动效率,而内陆城市的物流成本、信息滞后性天然削弱了这一优势。 这必要导致重庆想打造金融中心的难度更大。
2. 区域竞争的“虹吸效应”
成渝双城经济圈虽被列为国家战略,但成都的金融实力更胜一筹,这里我们以2024年的数据为例,成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重庆仅为8.7%; 成都拥有A股上市公司147家,重庆仅82家(数据来源:Wind)。
若在重庆设所,可能引发川渝内部资源争夺,而非协同共赢,这是极其不利于国家战略规划的要求的。
二、经济结构:产业“偏科”难撑金融野心
重庆的工业底色浓厚,尤其是汽车产业,这些年是做的不错,出现了赛力斯、长安这样的知名公司,但金融土壤仍显贫瘠。具体我们以数据来说明:
1、第二产业独大,服务业“短腿”
2024年重庆GDP突破3.2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占比高达40%,而金融业占比仅为6.8%。
对比来看: 上海金融业占比达18.4%,深圳为15.9%; 重庆的金融业规模甚至低于杭州(8.3%)。“重制造、轻服务”的经济结构,导致资本沉淀能力不足,难以支撑交易所所需的流动性。
因此,重庆要想成为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2. 上市公司质量与数量双低
截至2024年底,重庆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1.2万亿元,仅为深圳的1/15。更关键的是:
龙头企业稀缺:市值超千亿企业仅长安汽车、智飞生物2家;
科创短板明显:科创板企业仅5家,而北京、上海分别有89家和76家。
缺乏优质标的的交易所,注定沦为“空壳市场”。
三、政治政策:国家战略的“一盘棋”
此外,金融中心的设立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布局的战略选择。
1、现有格局的“维稳”需求
我国已形成“沪深京”三大交易所鼎立格局:
上海:主板+科创板,定位国际金融中心;
深圳:创业板+主板,主打科技创新;
北京: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若新增重庆交易所,可能引发四大问题:
资源重复配置:西部已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如天府股交中心);
监管成本攀升:需额外组建专业团队应对跨区域监管;
市场流动性稀释:A股日均成交额已从2021年的万亿级降至2024年的6000亿左右。
重庆交易所定位:如何定位,如何服务市场,不可能与上海、深圳、北京进行竞争,必须要有差异化,可目前重庆似乎很难有差异化的优势。
2. 政策红利的“窗口期”关闭
回顾历史,交易所的设立往往伴随重大改革契机: 1990年沪深交易所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 2021年北交所依托“双循环”战略落地。
当前国家金融重心转向“防风险”与“高质量发展”,增量扩张让位于存量优化。
所以,重庆目前还需要等待时机。
四、破局之路:重庆金融梦是否彻底终结?
尽管短期内设立交易所无望,但我认为重庆仍可另辟蹊径:
1、错位(差异化)发展区域性要素市场
不能证券化,但可以强化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药品交易所等特色平台; 探索与新加坡合作打造“陆海新通道金融枢纽”。 这些大综特色化交易可充分发挥重庆地方政府优势,且交易中心不必受到证券化监管,更有利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业务创新,打造类证券化交易模式。
2. 借力数字金融弯道超车
目前来看,重庆更应该依托腾讯、阿里西部数据中心,发展区块链结算、跨境支付; 争取数字货币试点城市资格(目前仅深圳、苏州等10城入围),重庆作为直辖市,获得这样的试点资格难度会更小、更容易。
3. 培育本土金融生态
重庆应持续坚持前重庆市长黄奇帆以前的模式,持续设立多个百亿级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全国各类PE/VC机构落户; 具体比如可参照上海“金融人才23条”,推出个税减免、住房补贴政策。
这样,只要有足够多的专业金融人才,必然能打造出符合重庆的本土金融生态来。
同时,作为重庆人且从业金融行业多年,我当然希望重庆发展得更好,但是不能操之过急。
我们要警惕政策泡沫:西部金融中心≠交易所。目前来看,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细分领域更易突围、更适合重庆。毕竟重庆汽车、电子产业年产值超5000亿,产融结合空间巨大,重庆更适合深耕产业金融,而且未来的产业金融更符合重庆。
纯资金投资模式,未来面临的压力会非常大,因为融资透明化未来越高的情况下,你没有产业资源,能很吸引优质企业入驻。
因此,我认为,重庆的“交易所梦碎”,看似是一次挫败,实则是重庆需要抓住国家金融改革走向理性趋势下的新机会,要从过去城市竞争从“拼政策”转向“拼生态”,唯有夯实产业根基、激活创新基因,方能在下一轮金融变局中抢占先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头条丨重庆证券交易所未获批准 金融中心梦难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