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体育传播领域的现代化转型路径——第三届首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在北
4月26日下午,第三届首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暨北京体育大学创办新闻传播教育25周年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30余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书记、院长和部分科研机构、实践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以三场主题鲜明的圆桌对话形式展开研讨,与会专家基于媒介科技发展趋势、体育国家形象塑造、国际体育传播、学科融合建设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为促进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加快课程体系创新及区域间资源共享,技术变革下新文科的跨界协同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发展方案。
智媒融合赋能,重塑高校传播体系
首场圆桌对话的主题为“智媒融合与高校传播体系的重塑”,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主持。对话围绕“媒介科技、AI 传播、产教融合、平台协作”四大关键词展开,各学院院长讨论了在智媒时代下教学定位、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新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强调了工程思维在智能媒体时代的重要作用。他谈到,为应对人工智能给传播学科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学院对招生制度与培养方案进行严谨设计,积极与科技公司合作,将学科课程内容更好地与大模型具体应用相结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进行跨学科交流,以适应新技术环境变革。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教授分享了学院为应对全球传播环境的变化,在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上进行改革,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元素,针对就业需求对课程进行改革,聘请行业导师开展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不断与科技公司进行联合探讨,推动新闻传播学与技术领域的跨学科交流,培养智能传播生态环境下多元场景适用的新传播人才,也更好的服务于国际传播教育。
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王擎教授首先表达了对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蓬勃发展的支持与肯定。随后,她提出了两点思考,第一点是新闻传播学应结合学校优势与传统学科,通过寻找更为精准的专业定位,有的放矢地开展产教融合;第二点是要思考如何将平台协作落实在课程与专业建设上,打造更多有价值的实际项目,推动协同平台更为长久地发展运作。
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郑国华教授分享了自身专业特色发展之路,通过充分发挥电竞赛事与大型体育赛事教学优势,优化学院招生政策,借助当地优势资源,推动学生发展更契合行业需要,在智能媒体发展的引领下,走出一条特色学科人才培养道路,为广大学子的就业提供广阔舞台。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马增强教授认为,体育新闻传播类院校的发展在智媒时代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在顺应新技术发展需要不断变革的同时,也要坚持育人准则,在学科培养过程中坚守内涵要求,不失专业本质特色,重视政治素养、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学科知识、实践应用、综合素质与终身学习方面的培养,在交叉融合中提升自我,塑造自我。
河北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系主任赵华教授则就体育类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的路径展开讨论,她表示,在人机协同背景下,要拓宽人才发展前景,打破学科壁垒,充分扩大“体”的特色,真正把体育特色方向规划地更加鲜明生动,在体育解说方向上持续发力,同时不断强化人文精神培养,讲好中国体育故事,让技术更好赋能人文价值传递。
天津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刘锦瑶教授介绍了该院在培养新闻传播学科人才的过程中做出的努力,涵盖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智媒时代下的课程建设,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打造融媒体工作坊等方式,突出体院特色;第二个是学院与天津市委宣传部的充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第三则是通过新建实验室,进行融媒体实训。
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教育事业部总经理魏哲从业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表示,随着融媒体、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体育赛事方面,技术进步大大节省了成本,制作速度效率大幅提高。他还强调,公司要努力把新技术拆解到课程教学中,让老师掌握相应技术,通过作业推动学生和老师共同产出作品,从而实现教学和技术的充分融合,科研与行业数据共同依托,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提振文化自信,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第二场圆桌对话的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体育文化传播路径”,由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毛湛文教授主持。在正式开始对话前,院长们分别就自身所属学院进行了简单的学科建设介绍,体现了鲜明的办院理念以及地域特色,其中大数据技术、电子竞技运动等新兴专业的开设也极大扩展了新传人才培养领域。简短介绍过后,毛院长指出,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何做好国际传播,促进文化出海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希望各院长在分享中,可以就当下技术出海现状,国际传播的难点痛点等方面进行深度研讨。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熊春文教授重点以学院学科融合发展展开介绍,指出中国农业大学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导,其中在“乡村振兴”方面,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促进“村超”“村跑”等“村”字头乡村体育持续振兴;在“一带一路”方面,新传师生参与非洲一带一路,关注非洲农业机械化,聚焦非洲畜牧业不发达的问题。最后希望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帮助中国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聚焦国际传播研究,学院不定期举办国际传播系列讲座,邀请总台一线工作者分享工作经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在北美的形象建构,明确主流媒体国际传播中受限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与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签订人才协议,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相应的工作坊,打造专业课程体系,逐渐构建起 “知行合一”的人才交流模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杨平教授围绕学院三个校级平台展开分享,就“传播内容”的确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杨院长表示,在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采取跨专业组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并强调一方面要把握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需要在语言方面进行突破,因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对于学生的英语要求较高,并提供部分的全英课程,帮助学生讲好有深度的中国故事。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相飞教授就“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三个维度进行了总结,一是讲好优秀运动员故事,强调了媒体对于运动员的形象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流媒体应该积极正向引导,体现国家价值取向;二是讲好大型体育赛事故事;三是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故事,并以湖北武当山太极为例,开展地域特色体育文化宣传。发言的最后王教授超越事实层面,提出了价值层面的若干期待,提出不仅要强调体育强国的优异成绩,更要强调体育精神的发扬。
南京体育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院长沈鹤军教授以新传专业的困惑为引入,指出当下新传学科建设很难跟上技术的发展,一是学生,二是老师。所以学院积极推动学生的应用实践,例如学院各专业学生合作拍摄了“百名世界冠军的纪录片”,并且学院积极耦合企业,使学生参与各大赛事比赛,例如军运会报道。在课程设置中,加强自媒体相关课程的比重,持续在人才培养实践领域深耕。
山东体育学院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袁宏教授立足地方,指出学院促进“山东武术”出海所做的努力,通过整合 “传承人的口述史”,帮助“山东螳螂拳”不只“走进去”,更要“传播开”。强调在传统体育项目传播中,除了身体维度的展示,也要注重价值取向。最后介绍了学院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成为了展示学院特点的成功范式
河南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管理系主任邓峰教授从“三全三融合”框架出发,“三全”包括,一是全媒体传播,构建全媒体矩阵;二是人才全技能培养,除传统的采写编评摄外,还应包括宣传策划,视频制作,图片处理,网页搭建,媒体运营等五方面;三是全方位宣传,不只专业新闻人才需要加入相关报道,非专业的也可以参与其中,促进信息高效传播。“三融合”包括,古代与现代体育相融合,国内与国外体育相融合,文化自信与体育融合,促进国民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以增强国际话语权。
北京极术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于根让从技术角度,就三方面对体育文化传播力指数的构建介绍了企业现有规划。一是海外受众分析,精细化海外人群画像,明确观看路径分析,制定引流方式。二是国内国外对比分析,在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对比国内外粉丝文化属性,开展认知研究。三是舆情监测,计划与米兰冬奥同步启动,根据实时的国际形势,监测海外舆情。
跨界协同育人,推动新传战略演化
第三场圆桌对话以“新闻传播教育的跨界协同与战略演化”为题,由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贾云鹏教授主持,贾教授在开场白中表示,在技术革新过程中,新闻传播教育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那么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在区域协同中实现资源整合,如何以融合课程培育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本次对话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徐州副教授介绍了法学思维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影响。新文科时代下,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在政策背景、行业背景、地缘背景、学科背景、技术背景五个方面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媒共建,与光明日报在课程建设、智库协同等方面深度合作,并联合全国法学类新闻传播学院,开展多期五校联盟夏令营,且已经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同时,学院与公检法、数据公司等跨界协同,实行双导师制,确保人才培养体制科学可行。
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院长王庆伟教授谈到,学院积极进行业界与学界的深度融合,通过与央视网共建实习基地,开展人才计划,推动学生切身参与大型体育赛事实践。并尝试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合作,推进核心课程的交叉,在学校内部实现跨界融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院长丁宁教授表示,学科与专业发展要借助学校发展东风,凸显信息特色与工科优势,在智能传播与数字治理上不断发力,吸引强势教师资源加入学科队伍,并与强势学院实现师资交叉,进一步融合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等王牌专业,全方位进行合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王翠艳教授介绍了该院当前发展路径与面临的主要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独有特色传播人才培养与就业出口不协调之间的矛盾。她也表示,当前专业发展主要以工会新闻传播与劳动传播为特色,不断推动新闻传播母学科与学校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在不断打破学科界限的过程中,寻找解决困境之路。
沈阳体育学院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芳教授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博士生,以校友的身份回到母校,她表示见证到母校十年的飞速发展,倍感自豪。随后,她分享了本学院在跨界协同与战略演化上的三个做法。一是寻找专业改造升级的道路,在新闻与传播母学科的基础上彰显冰雪体育特色。二是探索微专业,打破三个专业的边界,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三是增加实践环节学分,通过搭建工作室和开展项目制任务,与业界真正做到协同合作。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院长肖灵教授分享了广州体育学院身处大湾区的特色优势,以及体育传媒学院基于“服务健康湾区、活力湾区”所进行的探索与贡献。学院基于广体传媒积极服务地方大型体育赛事,结合地方特色,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下培养粤语播音人才,配合地区行业需要,开设市场营销课程,直接为行业输送人才。同时,学院还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利用区位优势,参与组建粤港澳、东南亚体育教育联盟,服务区域舆情治理,走好区域协同之路。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李彦冰教授首先介绍了本学院横跨文理史法管五大学科门类的独特现实情况,并表示自己对于新文科背景下学科跨界融合的强大自信。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秉承“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坚定扎根北京的战略方针,做好四种文化传播,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要求,打造特色学科建设平台,以项目制教学为主,做到交叉培养,相互促进。
此次论坛作为体育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深度聚焦时代命题与行业变革趋势,为高校体育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提供了多维思路与实践样本。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强化了体育新闻传播学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担当,更通过搭建高校、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对话桥梁,推动形成 “技术驱动教学、实践反哺理论、协同促进创新” 的良性生态,为培养适应智能传播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提升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