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薇揭露娱乐圈潜规则内幕
灯光亮起时是万人追捧的明星,灯光熄灭后却沦为资本的提线木偶。当戚薇在直播间轻描淡写说起那段"澳门七日游"的荒唐邀约时,手机屏幕前数百万观众才惊觉,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星光璀璨,不过是金主们精心编排的皮影戏。三年前某个暴雨倾盆的深夜,刚结束新戏宣传的戚薇突然收到剧组通知。推开酒店套房门时,她看见茶几上摆着五张往返澳门的机票,副导演正摇晃着红酒杯说:"赞助商点名要你作陪,七天五百万够你在北京买套小公寓了。"落地窗外的闪电照亮了他油腻的侧脸,"或者,你想让观众永远看不见《回马枪》里的聂隐娘?"
这位川妹子当场摔碎了红酒杯,却在次日清晨发现自己的宣传海报被撤得干干净净。更讽刺的是,三个月后电影上映时,她拼着满身淤青完成的武打戏份,被剪得只剩下三个模糊侧影。当年那个在《外滩十八号》MV里明艳动人的姑娘,此刻终于看清了娱乐圈的生存法则——要么跪着数钱,要么站着消失。
可谁也没想到,戚薇这次掀桌子的举动,竟像多米诺骨牌般推倒了整个行业的遮羞布。杨幂在访谈里轻笑着提起刚出道时某导演的"酒店试戏"邀约,蒋欣微博突然晒出二十年前收到的露骨短信,连向来插科打诨的薛之谦都自曝曾被老板娘堵在化妆间。这些光鲜亮丽的顶流们,哪个不是踩着刀尖走到今天?
最耐人寻味的是资本的反应。当年扬言要封杀戚薇的影视公司,如今争相把剧本递到她经纪人桌上;曾威胁要删光戏份的导演,现在见面都要尊称一声"戚老师"。这魔幻现实背后藏着个黑色幽默:当潜规则变成明规则,坚持说"不"的人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看着热搜榜上不断涌现的#我也曾遭遇潜规则#话题,我突然想起某位制片人的酒后真言:"这行里哪有什么玉女掌门,不过是价码没谈拢的生意。"但当越来越多的"戚薇们"选择掀翻牌桌,当观众开始用收视率投票给真正的好作品,或许这场持续三十年的荒唐戏码,真该换个结局了。
娱乐圈的灰色地带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但持续曝光的潜规则事件确实撕开了行业痼疾。资本与艺术的博弈中,观众不该只是看客。您如何看待明星接连爆料的现象?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