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批女光棍已进入养老院,如今的生活印证了费翔当年说的话
年轻时不结婚,等老了进养老院。这既是很多年轻人不结婚时的想法,也是很多未婚老年人的现状。
如今,上海第一批女光棍已经进入了养老院,她们的生活也印证了费翔当年说的话。
上海第一批女光棍,指的是今天65岁至80岁这一年龄段的上海未婚女性。
这批女性,在适婚年龄段(20岁至40岁)正好赶上我国改革开放火热进行中。
她们受教育程度更高,崇尚个人自由,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一批将婚姻视为“个人选择”而非必需品的女性。
如今,她们在养老院直言,羡慕别人儿孙满堂的生活。
“羡慕别人儿孙满堂”,费翔也说过同样的话。
早些时候,费翔在参加《封神2》的宣传活动时,主持人知道他一直未婚,无儿无女,便问他:
“看到别人儿孙满堂,会不会觉得有些遗憾呢?”
费翔说:“遗憾倒不会有,因为我觉得这可能是我自己的生活安排,是我自己的选择,得照单全收,但是确实也羡慕别人儿孙满堂的生活。”
按理说,年轻时选择不结婚,应该是预料到自己今后老了,没有儿孙满堂的情景,是有心理准备的。
既然当初已经料想到了没有儿孙满堂的情景,又为何会心生羡慕呢?
此一时彼一时,心态发生了变化
不少未婚女性在年轻时,想的是自己挣钱自己花,想的是如何精养自己,想的是追求自由。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的:“婚姻就像围城,进去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
她们只听一半,只听“婚姻就像围城,进去的想出来。”
同时,她们还把这半句话加工成了肯定句——婚姻是座围城。并将此奉为圭臬。
再加上,她们看过、听过,不少人不幸的婚姻生活,所以她们对婚姻心生畏惧。
这时候,她们的心态是,“这婚谁爱结谁结,反正我是不结。”
年轻时是这种心态,但是并不代表老了还是这种心态,要知道心态就像天气,是会变化的。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贝克也被誉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他提出的“认知行为理论”告诉我们:
思维、情绪、行为三者相互影响,改变其中任意一个,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未婚女性到了老年时,情绪上会受疾病和孤独感影响,行为上也会受到身体孱弱的影响,可不得影响心态。
尤其是在逢年过节时,看到别人一大家子人齐聚一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自己却只能待在养老院,怎能不心生羡慕。
所以,年轻时选择未婚,即使能预料到自己年老时没有“儿孙满堂”的情景,因为心态发生变化的缘故,也会心生羡慕。
年轻时的欲望跟年老时的欲望不一样
年轻时,我们追求的是看遍世间繁华、尝遍全天下美食。
这个时候,我们的欲望更多是聚焦“本能需求”和“即时满足”。
比如:冒险、感官刺激等等。
像看遍世间繁华,不就是追求一种冒险吗?尝遍天下美食,不就是追求的是感官刺激吗?
这个时候的我们,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在占主导地位。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是最原始的部分,它的特点是遵循“快乐原则”。
但是,当我们老了之后,所追求的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四年前,我在《中国法院网》看到过一篇名为“重庆合川法院审结首例精神赡养纠纷案”的文章。
文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刚满五十岁的罗某起诉儿子要求“精神赡养”。
罗某跟前妻在93年生了个儿子吕某,俩人在2001年离婚后,儿子一直跟着前妻生活。
2015年,罗某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等多种疾病,长期住院,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
但是,儿子却从没到医院看望过他,罗某情绪很不好,于是将儿子告上了法庭,要求儿子对他尽到精神赡养义务,定期来看他。
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儿子吕某答应愿意放下过去的恩恩怨怨,定期看望父亲罗某。
虽然是一起看似简单的案子,却也折射出了,年老时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也正是因为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欲望不一样,所以才会未婚老年人在年老时“羡慕别人儿孙满堂”的情况。
或许有人会说:“结婚的,也不一定就能儿孙满堂吧。万一生了个不孝子呢!”
这话说得没错。
不过,对此我只想说:“结婚不一定会儿孙满堂,但是不结婚一定不会儿孙满堂。”
-The End -
作者-而这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