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领先一步?“舰载电磁炮”首次亮相,其实比中国已经晚了5年
【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2025年4月9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飞鸟”号试验舰(ASE-6102)突然成为了军迷们关注的焦点。在一位外国网友拍摄的照片中,一门外形棱角分明、科技感十足的炮塔赫然出现在舰艏甲板。根据日方此前公布的计划判断,这极有可能正是日本自研的舰载电磁轨道炮。从某种意义上讲,日本似乎迈出了“未来战争”的关键一步——只不过,比中国晚了整整五年。
▲日本舰载电磁轨道炮首次露面
事实上,早在2018年,中国海军就曾将一门电磁轨道炮安装在舷号为936的登陆舰上进行测试,还引发了外媒的关注。但令人痛心的是,彼时这项技术的部分关键细节疑似被叛徒泄露,流入了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之手。中国随后被迫下马部分项目,而美日两国则借此加速了自身的电磁炮技术研究。此次日本电磁炮上舰,无疑是这一系列后续行动的最新进展。
根据日本2023年披露的资料,该型电磁炮采用40毫米口径、最大动能为5兆焦耳,能够以6.6马赫速度发射320克的弹丸,炮管寿命超过120发。听上去已经十分先进,但实际上还不及德国-法国圣路易研究所在2010年测试的产品——后者能量高达10兆焦耳,速度也达到了2500米/秒。也就是说,虽然日本的电磁炮“上舰”了,但水平还处在技术验证阶段。
▲资料显示电磁炮采用40毫米口径
更值得玩味的是,日本的整套电磁炮系统由三个标准集装箱模块组成:一个电池充电模块、三个超级电容储能模块和一门火炮。根据当前公开的画面判断,这种集装箱式电磁炮很可能是此前地面试验平台的“搬船版本”,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具备舰上实战能力。
电磁炮最大的技术瓶颈不是火炮本身,而是供能系统。与传统火炮或导弹相比,电磁炮要实现数马赫的加速,需要瞬间释放数十兆瓦乃至上百兆瓦的电能,这对舰载发电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各国海军中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普遍采用综合电力系统,但即便如此,其总功率往往也只有几十兆瓦,还要兼顾航行动力、电子系统、雷达设备乃至生活用电,实在难以再为电磁炮提供专用的大功率能源。
▲测试中的日本舰载电磁轨道炮
就目前所知,日本选择用电池给超级电容供能,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技术实现难度较低,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容量有限、充电速度慢、发射次数极为受限。如果打个几发就得“插电充电”,那电磁炮战力可想而知。所以,即使“飞鸟”号上的电磁炮看起来气势十足,实则更像是一种“秀肌肉”的实验平台,而不是具备连续作战能力的武器系统。
这并非日本一家的困境。早些年,美国海军也曾在“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尝试安装电磁轨道炮,耗资超过5亿美元,却在试验多年后宣告放弃。原因很简单:供电不够、成本太高、炮弹难以量产,而且对现代海战格局的实用性存疑。相比之下,传统反舰导弹拥有更强的制导精度、更成熟的打击链条、更灵活的部署模式,显然更具实战价值。
▲日本设想用其拦截高超音速导弹
那么,电磁炮真的只是“伪科技”吗?当然不是。它仍具有两个巨大的潜在优势——首先是发射成本极低。电磁炮只需电能推动,不依赖火药或燃料,一枚弹丸成本可能低至几千美元,相比动辄几百万美元的导弹来说可谓“白菜价”。其次是速度快、突防强,尤其在拦截高超音速目标、远程反导等场景中可能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
问题是,这些“纸面优势”要在复杂多变的实战中兑现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拿制导能力来说,电磁炮弹丸以数马赫速度飞出,持续时间极短、加速度极高,能否容纳复杂的制导系统?即便安装了小型推进单元、滑翔翼,面对快速机动的目标又能有多少命中率?加之高热环境下材料寿命短、电磁干扰复杂等问题,电磁炮离成为实用武器还有不止一公里的距离。
▲中国5年前就曝光过的疑似舰载电磁炮测试
换句话说,现阶段的电磁炮更像是一种“战略技术储备”——不一定要立刻投入实战,但必须抢先突破关键瓶颈,确保在未来的军备竞赛中不落后。而在这一点上,日本这次的电磁炮亮相确实值得警惕。别看它目前还只是试验型号,一旦其解决了供能问题,并与舰载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未来很可能发展出一整套集远程打击、防空反导、制导炮弹等功能于一体的电磁炮系统。
而我们也不必焦虑。从公开报道来看,中国早已在该领域积累深厚技术储备。无论是2018年的舰载电磁炮测试,还是2023年空中拦截试验,均显示出我国具备比美日更领先的系统设计与集成能力。即便项目一度中断,中国仍然在材料、电磁技术、制导弹药等关键领域默默深耕。
▲如今中国的电磁炮技术已经“白菜化”,下放到民用领域用于消防灭火
未来的海战场,不再是单一平台与武器的比拼,而是体系化对抗的比试。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航母编队、远程雷达系统、无人化集群与反导系统的联动能力,已逐渐构建起完整链条。而日本即便在电磁炮上先行一步,若没有与之匹配的技术体系,也不过是“造了个寂寞”。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