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攀街头卖草莓:一场关于传统艺术与流量生存的“行为实验”
当相声演员成为街头摊主,是落魄还是“破圈”艺术?2025年3月的保定街头,一位头戴鸭舌帽、裹着深绿色冲锋衣的男子在寒风中守着草莓摊,与路人的互动中仍带着相声演员特有的幽默感:“拍照可以,得买两盒草莓!”这位男子正是曾两登央视春晚、创立“嘻哈包袱铺”的相声演员高晓攀。从春晚舞台到市井街头,他的转变引发热议:是艺术生涯的“滑铁卢”,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实验?答案或许藏在传统艺术与新时代生存法则的交锋中。
<hr>高晓攀的“双面人生”:从德云社出走,到嘻哈包袱铺的兴衰
高晓攀的职业生涯堪称“戏剧化”。14岁拜师学艺,2004年加入德云社,却因彼时德云社尚未爆红而选择离开,后又因郭德纲邀请“二进二出”,最终在2008年自立门户创立“嘻哈包袱铺”,以“潮派相声”打破传统框架。团队曾创下全国巡演票房神话,甚至被视作德云社的强劲对手。然而,2014年合伙人携半数演员出走,剧场从4家骤减至1家,加之传统相声市场萎缩,团队陷入生存危机。高晓攀一度借钱发工资,尝试综艺、影视多线发展,却始终难复昔日辉煌。
争议焦点:
网友评价两极:有人称其“江郎才尽”,也有人认为他“在沉淀中寻找新出路”。
转型尝试:2023年参演电视剧、2024年亮相大湾区春晚,2025年江苏春晚与姜昆合作,显示其并未完全淡出舞台。
草莓摊背后的“生存逻辑”:是营销噱头,还是艺术觉醒?
高晓攀的草莓摊引发三大猜想:
1. 经济困境说:相声行业竞争激烈,德云社一家独大,中小剧场演员收入不稳定。网友发现其摊位草莓定价49元/盒,结合“合影需购两盒”的要求,质疑其“吃相难看”。
2. 文旅宣传说:保定文旅部门邀请其推广本地农产品,草莓摊旁还设有套圈摊位,高晓攀在短视频中喊话“为家乡代言”,暗示商业合作属性。
3. 创作灵感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传统曲艺票房下滑42%,而脱口秀增长78%。高晓攀曾坦言“观众笑点被短视频透支”,街头摆摊或为捕捉市井烟火气,反哺创作。
对比案例:
-德云社秦霄贤直播卖螺蛳粉单场销售额破500万,西安青曲社用AR技术打造沉浸式剧场,均显示传统艺术的“流量化生存”趋势。
高晓攀的师弟金霏以“相声式卖货”走红,证明跨界未必是“自降身段”,而是新舞台的开拓。
<hr>传统相声的困局:当“三翻四抖”敌不过15秒短视频
高晓攀的境遇折射出传统艺术的集体焦虑:
观众断层: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调研显示,68%的年轻观众认为传统相声“笑点陈旧”,54%更愿为短视频付费。
创作滞后:高晓攀曾抱怨“三个月打磨的段子,观众说早刷过了”。而河南豫剧院通过“戏曲+脱口秀”让《朝阳沟》在B站播放量破千万,证明“旧瓶装新酒”的可行性。
技术冲击:中国传媒大学报告指出,主动拥抱短视频的传统文化账号存活率达89%,而坚守线下的仅23%。79岁评书名家刘兰芳用“贯口”解说足球获百万点赞,重新定义“艺术尊严”。
草莓摊是终点,还是新起点?
高晓攀的街头实验,本质是传统艺术在流量时代的“破茧”尝试。当他在暮色中嘀咕“明儿带个快板来,买草莓送段相声”时,这种笨拙的跨界恰似传统艺术的隐喻——既要守住《姥说》的温情内核,又需在短视频、直播、文旅营销中寻找新表达。
小编觉得流量不是艺术的敌人,固步自封才是。高晓攀的草莓摊若真能催生“市井相声”新流派,或许比十场春晚更有价值。毕竟,艺术的终极命题不是“如何被观看”,而是“如何活下去”。
<hr> 你愿意为“买草莓送相声”买单吗?传统艺术该如何平衡创新与
#相声新势##娱乐圈那点儿事# #流量时代下的艺术生存#
<hr>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